本篇文章1486字,读完约4分钟

在中国经济网每年4月7日综合两会后,经济学领域将会出现一系列新现象:新政策设计、新调控理念,甚至一批新的学术术语出现,这些新术语经常在各大报纸、杂志和媒体论坛上发表。

然而,年的理论是相似的,而年总是不同的。从词频统计来看,供应方质量无疑是今年两会最热门的词汇之一,通过百度搜索到了179万条相关信息。在近年来经济增长逐年放缓、下行压力逐渐加大的背景下,政府管理部门达成共识: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需求方的投资刺激和再平衡,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创造高质量的“新供给”,通过“新供给”诱导“新需求”,从而提高当前经济增长的质量。

质量型增长道路,中国如何走?

质量导向增长路径是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重要支撑。然而,如何有意识地、内生地引导许多微观决策单元走上这条道路,摆脱投资驱动、需求刺激、政策依赖等传统发展模式的制约,仍在研究之中。

这有很多原因。一般来说,一方面是由于缺乏高质量、大样本的第一手调查数据。现有的政策解释大多只是从局部现象的尺度和半爪上“盲人摸象”,难以深入分析微观个体的内在动机和执行绩效;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足够的微观视角。

现有的政策分析大多是宏观维度的结构分析,分析供给方质量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没有“剥茧”分析如何走向质量导向增长的微观支撑因素。

因此,在实际的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中,我们可能会有一个认知盲点:如果中国经济只走向质量增长,就可以实现供给侧质量体系的升级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那么,中国经济应该如何走向高质量增长?微观障碍是什么?

中国企业员工匹配调查为这一盲点的探索提供了高质量的数据支持。作为一个基于随机分层抽样的大样本第一手调查数据库,针对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动态跟踪观察,cees数据提供了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三年1000多家企业和10000多名员工的大量调查信息,不仅涵盖了绩效指标和劳动力成本等结果数据,还涵盖了R&D与创新投资、生产设备技术改造、人力资本和企业家特征等不同维度的原因指标。通过对上述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从微观角度对中国经济如何走向质量导向的发展道路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并得出了一些有启发性的发现。并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中国经济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质量导向型增长:基于中国雇主雇员调查的证据”的论文。

质量型增长道路,中国如何走?

通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我们发现线性规划后的收益率,是否采用国际标准,以及一次检验的不合格率作为企业质量发展指标,如果企业质量发展指标大于或等于平均值,那么与“低质量企业”相比,绩效指标(人均工业增加值、人均销售收入、人均利润、 从2013年到2015年连续三年都是“高质量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基于面板数据的统计结果表明,两组企业之间样本分组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即“低质量企业”和“高质量企业”之间的转化不明显。

质量型增长道路,中国如何走?

我们还发现,企业家的创新精神、生产要素质量和创新能力是影响企业向质量导向型成长的重要因素。在其他因素相同的前提下,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越强(开放性人格特征、风险偏好指数),企业进入“高质量集团”的概率越高;生产要素(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质量越高,创新能力(人均研发支出和人均专利数)越强,企业进入“高质量集团”并实现业绩增长的可能性就越大。

质量型增长道路,中国如何走?

研究还表明,质量导向型增长模式需要微观基础,企业家的创新精神、生产要素质量和创新能力是企业走向质量导向型增长道路,从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决定因素。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推动质量发展固然可以增强企业的质量意识,但如果制约企业决策的微观阻碍因素得不到有效干预,以质量为导向的增长道路最终将难以从“空中间的一座城堡”变为脚踏实地。(唐)

质量型增长道路,中国如何走?

(主编:苏兰)

来源:荆州新闻

标题:质量型增长道路,中国如何走?

地址:http://www.jinchengblades.com/jzxw/10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