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767字,读完约9分钟
[合资经纪公司难以生存的主要原因是许可证不完整,合资经纪公司的主要业务投资银行业务无法与中国其他大型经纪公司竞争]
在中国128家证券公司中,只有10多家合资证券公司表现最差,实力最弱。然而,由于近两年的政策鼓励,中国出现了合资经纪的热潮。据本报统计,截至1月13日,共有18家券商提出申请,其中一半以上有外资背景。在这一波券商成立浪潮中,民间资本成为了主力军,而18名等待中的券商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又一波券商成立高峰。
1月17日下午,国务院发布文件,要求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放宽包括证券公司在内的外资准入限制。在要生产的18家证券公司中,有各种各样的外资,包括纯粹的香港资本、东南亚和其他海外资本,以及台湾资本。根据市场分析,这显示外资对内地证券业的发展有信心,但内地政策对外资的吸引力仍然有限,合资证券公司的“春天”还为时过早。
一些非银行分析师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合资券商难以生存的主要原因是牌照不全,合资券商的主营业务投行业务无法与中国其他大型券商竞争。
香港首都罢工
截至2017年1月13日,共有18家券商提出申请,分别是汇丰前海证券、大华集贤金鹿证券、温州中信证券、云峰证券、东亚前海证券、粤港澳证券、横琴牛海证券、百富证券、阳光证券、粤港澳证券、金刚证券、浩康证券、连欣证券、金源统一证券、方圆证券、裕华证券和嘉实证券
根据世邦魏理仕的不完全统计,有7家券商涉足香港资本。值得注意的是,具有香港资本背景的证券公司的设立比较复杂,其资本方面也比较广泛。
例如,汇丰前海证券的股东中就有汇丰;粤港澳证券背后是总部位于加拿大的香港商城集团及其战略股东摩根士丹利。除了香港资本的存在,台湾资本也在其中。金源统一证券的股东之一包括台湾企业统一集团。此外,还有来自东南亚的资本。大华集贤金鹿证券的外国股东来自新加坡最大的证券公司大华集贤控股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经营东南亚如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和中国香港的股票和投资银行业务。
“越来越多的外资进驻中国,这表明他们对中国证券业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一位资深券商对本报表示:“自1995年摩根士丹利在CICC投资成立中国首家合资券商以来,外资投行已通过合资方式在中国呆了21年。然而,在过去的21年里,与港澳资本相比,纯外资背景的股东不能成为控股股东。近年来,对外商投资经纪行业的监管有所放松。”
2012年8月,中国将金融业外资持股上限从33%提高至49%,近五年来外资不得增持。2016年11月11日,财政部重申中国将逐步提高合格外资金融机构在证券公司持股比例的上限,但没有给出具体期限。1月17日,国务院发布文件,要求放宽包括证券业在内的各个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最近,摩根士丹利和瑞银正在谈判将它们在中国合资企业摩根士丹利华信证券和瑞银证券的持股比例提高到49%。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外资只是在合资券商中扮演了一个“配角”。资本证券R&D部总经理王建辉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监管部门放松了外资投资证券公司的旗帜,这将在长期内吸引外资。然而,在短期内,吸引力是有限的。目前,外国券商有能力进入他们想进入的领域,如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和银行间市场。唯一的突破是控制权问题。国内证券业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竞争格局,十大证券公司处于相对稳定的地位。现在,即使开放相对控制权或绝对控制权,商业模式也不会有太大变化。
私人资本想办法
在这一波券商设立中,国内资本仍占据主导地位。在将要组建的18家证券公司中,尽管有外国投资者参与,但大多数最大股东是国内投资者,有些甚至是国有资产。以粤港证券为例,其最大股东中岳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认购了14亿股,占40%。它是一家国有独资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广东省人民政府,主要服务于广东保税区的建设。此外,在等待生产的18家证券公司中,私人资本占了一半。温州中信证券和方圆证券可能是民间资本。前者是温州当地企业家创办的;后者的最大股东是苏州科力达(603828,BUY)集团有限公司..
有些人甚至从香港借钱,然后搬到内地。例如,云峰证券的股东之一是瑞东集团,一家由马云拥有的香港上市公司。另一个例子是成立于2016年4月的华晶证券。其股东之一是华兴资本的子公司万成证券,其以港资股东身份参与,出资比例为49%。
业内人士指出,向香港转移私人资本和设立经纪公司作为回报,主要是为了利用先前的cepa协议。2013年8月,内地与香港、澳门签署cepa协议,允许港资和澳资金融机构根据内地相关规定,分别在上海、广东和深圳设立合资全牌照证券公司,其中港资和澳资合计持股比例可达51%,内地股东不限于证券公司。
北京一家中型券商的非银行金融分析师表示:“对于华晶、云峰等券商而言,它们的实际控制人仍在内地,但融资主体来自香港和澳门,因此这种模式未来可能成为私人资本。申请证券许可证的方式之一。”
长期以来,经纪许可证以特许经营的形式处于相对垄断地位,享有相对垄断利润,而国内民间资本和民间资本难以涉足其中。本报记者了解到,2002年,民生银行大股东(600016,BUY)控股民生证券,成为当时罕见的民营券商。
上述一位资深券商人士告诉记者:“以前的资金准入特别严格。过去,券商的设立是以财政部、中央银行、银行和保险为主体的国有券商;一是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建立的地方经纪机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有100多家券商。然而,在2010年之前,券商发展太快,问题频繁,所以他们得到了严厉的纠正。在这样的背景下,监管当局不会设立新的经纪公司,民间资本也不会愿意进入。”
合资经纪路在哪里
据本报不完全统计,目前共有11家合资券商,分别是CICC、中银国际、高盛高华、瑞银证券、瑞士信贷创始人、中德证券、第一资本(002797,买入)摩根大通、东方花旗和摩根士丹利华新。此外,上海证券和华晶证券去年成立。
2016年,非港资、澳资和纯外资背景的券商有7家,业绩不显著——瑞银证券、中德证券、东方花旗集团、摩根士丹利华信、高盛高华、易创摩根和瑞士信贷方正在128家券商中,净资产、总资产和营业收入排名中低。
2016年上半年,瑞银创始人的最高营业收入为3.69亿元人民币,瑞士信贷创始人的最低营业收入为3200万元人民币。其总资产高达高盛高华30.71亿元,最低的是摩根士丹利华新9.25亿元;净资本最高的是高盛高华22.12亿元,最低的是摩根士丹利华信6.79亿元。
过去,合资券商的表现并不显著,许多外国股东退出了。据本报记者统计,作为日本在中国成立的第一家合资投资银行,海基大河银行自2004年11月成立以来,已经连续9年业绩少有起色。2014年,日本股东退出,股权被上海证券收购;华欧国际证券有限公司(财富里昂的前身)是蔡襄证券和CLSA的合资企业,成立于2003年4月。它在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亏损,2013年被中信证券(600030,BUY)收购。华英证券自2011年成立以来,已连续两年亏损。2015年,苏格兰皇家银行退出,其股权被交通银行(601328,BUY)接管。2016年12月16日,另一家国际投资银行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正与其中国合资伙伴分道扬镳:第一资本(First capital)宣布,计划以3.07亿元人民币收购摩根大通持有的全部股份。
2012年8月6日,东方证券(600958,BUY)和花旗环球金融亚洲有限公司联合宣布成立东方花旗,当年亏损近5600万元。2011年6月,摩根士丹利华信证券成立,成立两年来累计亏损2.56亿元,一度在券商中垫底。
北京一位非银行分析师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合资券商难以生存的主要原因是牌照不全,中外股东的文化和理念难以融入。投资银行是合资券商的主要业务,无法与中国其他大型券商竞争。
王建辉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许多外国券商在成立之初就瞄准了投资银行业务,在其他业务领域准备不足;与此同时,许多外国资本不是控股股东,他们不愿意花太多的人力和财力为其他女孩买婚纱;此外,一些合资券商是中国大陆券商的子公司,子公司和母公司不能在同一个行业竞争。许多因素推动了外资券商的单一业务,这种业务大多局限于投资银行业务。中国的资本市场很短,在投资银行业务不景气的年份,没有其他对冲业务,导致合资券商的业绩落后。”
1月17日,监管当局发布了放宽各领域外资准入限制的口号,这使得外资控制的合资券商成为可能。
“突破51%的控股权是很有可能的,因为外资成为合资券商的控股股东并不构成不可逾越的门槛。现在我们也在推行混合改革。事实证明,中国的市场环境不成熟,金融机构薄弱,监管当局经常防范太强的外部竞争;但现在前两者相对成熟,这个障碍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打破。”一个经纪研究部门的总经理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从长远来看,随着外资控制权的放松,外资将在中国证券业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王建辉表示,合资券商的未来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广阔,尤其是在国际业务的发展方面。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国内外双向资本流动越来越频繁,合资券商在市场拓展、产品开发和市场份额方面具有内在优势。在特殊领域,如高端人士的国际财富管理和中国地方政府在国际市场的融资,合资券商将更有用。
来源:荆州新闻
标题:18家券商待产高峰 “港资+民资”模式双打
地址:http://www.jinchengblades.com/jzxw/12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