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81字,读完约4分钟
中信出版社出版
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在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但它们都是运用人类智慧理解和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回顾人类历史上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我们可以发现,它们象征性的科学成就和领先技术往往是颠覆性的,它们都对解放生产力和促进文明进化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实施制造业振兴战略,加大尖端科技投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等尖端科技领域的布局,先后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取得突破。这些重大创新也显示出颠覆性的力量,催生了一批新产业(爱智、净值、信息),引领新产业革命,推动全球实体经济开启新一轮智能和绿色转型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抓住了第二次科技革命下技术扩散和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充分利用劳动力、土地和资源的比较优势,通过有效的制度创新,极大地提高了要素配置效率。在短时间内,中国经历了发达国家数百年的工业化进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和贸易国,创造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中国奇迹”。
需要注意的是,过去中国的经济发展采取了以规模扩张为主的粗放型模式,这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资源,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影响,而且与美、德、日等制造大国相比,空在质量和效率、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总体而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低端位置。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比较优势减弱,人口红利消退,综合成本上升,土地供应紧张等因素,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导致实体经济产能严重过剩,企业库存增加,经济效益下降,亏损扩大。目前,中国制造业正受到发达国家创新步伐加快、新兴产业群体升级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的挤压。加快创新驱动,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形成新的发展动力。
客观地说,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不断投入和积累,中国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一些前沿领域与发达国家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基本具备了同步竞争的能力。历史经验表明,每一轮破坏性创新的爆发都是新产业集中孕育的时期,也是国际竞争格局剧烈变化的时期,但与此同时,战略机遇之窗转瞬即逝。目前,主要工业化国家在新兴技术领域的差距并不明显。作为后发展国家,中国更有可能“轻装上阵”,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赶上第一发展中国家。
需要强调的是,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主阵地。随着中国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传统的“距离”在成为“制造大国”的征途上正在消失,我们没有太多现成的经验和目标可以模仿或赶超。特别是在可能影响未来的尖端技术和新兴产业中,发达国家必须对每一项重大R&D和工业化成就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我们无法吸引或购买相关领域的尖端技术、核心部件和主要设备,我们只能依靠自主创新来加快从追随者到同行甚至领导者的角色转变。
近年来,围绕“制造业强国”建设,国家开展了一系列重大咨询研究项目,本书部分作者参与了部分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为“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支持。在以往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本书的写作团队敏锐地观察到了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量子通信、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无人驾驶汽车等前沿技术的巨大工业化前景,以及它们对未来国际竞争格局和市场规范的不可忽视的影响。该书的内容及其前瞻性判断不仅可以为决策部门推动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创新提供有益的参考,而且对从事产业经济研究的学者、投资者和关注新兴领域的企业家也有参考价值。此外,虽然遵循工业分析标准,这本书是生动和可读的。通过阅读,普通读者可以充分了解最新的科技知识及其产业化趋势。
当然,正如笔者所说,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仍然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由于各种原因(包括科学家自身原因、企业、科技体制和机制等),一些重大科技方向被忽视。),而其他曾经被认为有前途的科技项目最终被证明缺乏市场价值。这种情况在科技创新和商业化的历史上并不少见,因此政策制定者走一些弯路是不可避免的。希望作者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研究专长,继续观察和分析影响未来的新科技新产业的发展趋势,不断在破坏性创新的发生机制及其系统影响方面产生高质量的成果,为加快创新动力、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贡献智慧。
(摘自《影响未来的新技术新产业》序言)。资料来源:《经济日报》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静雯
(编辑:吴晓娟)
来源:荆州新闻
标题:李京文:以新科技新产业引领新发展
地址:http://www.jinchengblades.com/jzxw/13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