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32字,读完约2分钟
自2016年以来,随着中国人对电影的疯狂消费,纪录片也迎来了一波热潮:电视纪录片系列《舌尖上的中国》,以数千万元的宣传成本在电视频道上赢得了巨大的胜利,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随后电影版《舌尖上的新年》的票房表现被固定在191万元。在此之前和之后,试图走进电影院创造票房奇迹的纪录片无一例外,包括超级纪录片《帝企鹅日记》,它在全球票房大卖,其在mainland China的票房停留在960万元。在这一年中,只有一部由迪士尼制作的纪录片《我们出生在中国》在mainland China获得了2900万元的票房。
从电视到电影,纪录片《舌尖》已经过了两天。这恰恰揭示了中国纪录片在真实商业环境中挣扎的真实情况。事实上,纪录片在电视频道节目交易中极其便宜,大多数纪录片的每分钟交易价格很难突破200元大关。
到目前为止,中国主流纪录片生存困境的根源实际上来自不计成本的投资,成熟的商业模式似乎还很遥远。从国际环境来看,纪录片的商业市场远远小于故事片,真正的市场集中在欧洲和北美。
中国纪录片在未来需要面对一些重要的问题。其市场化需要中高收入群体作为受众基础,政府的长期支持也非常重要。目前,中国纪录片的主要投资者仍集中在各电视台的电视制作部门。他们把所有的节点都放在自己的机构里消化、盈利和投资,这使得那些类似的私人公司发展不够。这些私营企业往往缺乏版权,利润微薄,市场交易几乎是单边的。即使有资本介入,他们也仅仅依靠广告回收,而保留的利润是不够的。
由于纪录片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目前中国纪录片制作人缺乏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客观理性的媒体价值观。无论是人文修养、视觉语言的系统化、科学精神,还是对人与环境完整性的独立思考,中国纪录片创作者都亟待提升。许多纪录片创作者陷入了片面追求视觉效果和在观点和主题方面的精致评论的技术流中。《大国崛起》和《舌尖上的中国》这两部在中国颇具影响力的纪录片,虽然在创作手法上站在不同的角度,但都无法摆脱独立理性思维和媒体价值缺失的缺陷。
作为纪录片的创作者,我们需要认真思考陈寅恪先生多年前留下的座右铭: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在未来,纪录片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创作者和观众都已经上路了。(作者:刘店资料来源:经济日报)
(主编:傅
来源:荆州新闻
标题:纪录片的商业模式尚待探索
地址:http://www.jinchengblades.com/jzxw/16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