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50字,读完约3分钟
家庭教育心得感悟自8月15日起,北京已经启动了秋季高校返校工作。截至目前,50余万大学生已经回到校园,融入正常的校园生活。北京各高校正逐步恢复教育教学秩序。同时,校园疫情防控常态化也引发了广泛关注。
“非必要不出校”是否有必要?“相对封闭管理”如何落实?近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狄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赵罡、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晨光、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振韶回应大学校园疫情防控常态化热点话题。
▌从科学的角度理解“非必要不出校”?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回顾北京新发地相关疫情、大连的疫情和乌鲁木齐的疫情,当第一个病人出现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在社会上造成一定范围的传播扩散了,这时再进行防范已经晚了。从科学的角度说,如果发生疫情,学生涉及传播链,就会给学校带来防控和管理上的困难。
6月份以来,北京、大连、新疆都发生了我们没有预计到的、突如其来的聚集性疫情,各项防控措施都在落实,但我们也不能保证它未来不再发生,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保证发生以后,能尽早发现,能够把规模控制在最小的范围。
回顾1月份、2月份,当疫情刚刚发生的时候,武汉封城,离汉通道限制76天,武汉一千多万人,为了全中国、全世界的疫情控制,作出了巨大的牺牲。那么作为我们学生来说,目前按照教委和学校“非必要不出校”的规定执行,是非常有利于疫情控制的。如果真的发生疫情,你要是成为学校疫情传播链的源头了,你也会感到自责,所以大家应该从科学的角度,从担当起社会责任的角度来理解和接受这项政策,并且能够很好地做好宣传。
▌把“非必要不出校”变成一种自觉?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狄涛:我们倡导“非必要不出校”是希望能成为学生的一种自律。应当看到高校的防控确实与社区和中小学不同,高校最大的特点是集体生活,同学们不仅吃在一起,而且住在一起。社区防控中行之有效的手段——戴口罩,在宿舍生活中就很难完全落实,要把风险降到最低,就是要从源头上减少感染病毒的可能,这也是倡导“非必要不出校”的基本考虑。
疫情期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一位同学做了一个校园疫情传播的模型,如果有感染者进入校园,没有被及时发现,那么大概一两个星期的时间,可能就会造成聚集性的暴发,这种后果不堪设想。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校园防控的要求要更严一些。
我们生活在校园里,卫生、健康既是我们个人的事,也是集体的事,是学校的事,也是国家的事,我们应该主动地承担起这样的一种责任来,主动维护当前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在自律的基础上,把“非必要不出校”变成我们的一种自觉。
从近期北京高校学生回到校园的实际情况看,广大师生对学校防控措施总体是理解和支持的。我们注意到,一些学生在网上确实也有些情绪,这其中既有部分学校政策宣传不够、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有个别学校执行政策存在僵化、一刀切的现象。我们要求学校设身处地地体验学生生活,动态地调整防控措施,同时要充分沟通,形成师生共识。
来源:荆州新闻
标题:大学生"非必要不出校"是否有必要 吴尊友等回应
地址:http://www.jinchengblades.com/jzxw/18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