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287字,读完约13分钟
今年5月30日是第四个“全国科技产业小系列日”。
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回答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编辑代表的提问时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强大武器。
5月30日,为深入贯彻落实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科技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广泛创新,奋力拼搏,进一步团结和带领广大科技工程编辑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进程中奋力拼搏,为新时期国家科技创新树立典范,第二届国家创新一等奖表彰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武汉雷神山医院防疫队获国家创新一等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陈晓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瑜、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彭智勇等3名科技工作者小编辑获国家创新一等奖。 而包括华中科技大学的刘亮在内的14名科技工作者小编辑获得了国家创新一等奖,湖北在全国排名第一。
面对COVID-19突发肺炎疫情,该省科技工程编辑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夜以继日地在临床治疗、疫苗研发、材料安全、大数据应用等方面工作,为疫情防控斗争提供了科技支撑。在COVID-19面临肺炎疫情和加快恢复生产的特殊时期,小批科技工作者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争分夺秒地帮助预防和控制疫情,不断创新并支持各行业恢复生产,克服困难以确保科学研究项目如期进行...
湖北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叶贤林表示,国家创新一等奖获得者是中国科技小系列和创新团队的杰出代表,是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先锋和领导者。希望全省广大科技编辑以获奖者为榜样,增强创新信心和决心,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伟大事业,大力弘扬新时期科学家精神,为疫情后湖北振兴提供科技支撑,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将进一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热情为小系列科技工作者提供贴心、热情的服务,做更多实事,做更多好事,解决更多难题,使协会真正成为小系列科技工作者的温馨家园。
国家创新一等奖获得者
武汉雷神山医院防疫队
四个月前,在武汉防疫的关键时刻,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接管武汉雷神山医院,成为治疗COVID-19肺炎危重患者的定点医院。
武汉雷神山医院防疫队主要负责人、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院长王星环表示,当时进入雷神山医院的人都不知道,只能用科学的思维去寻找出路。越困难,我们就越团结。雷神山医院的“疫病”历程是科技报国的典范,是中国成功抗疫历史的缩影。这再次证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团结的中国人民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从2月8日开舱到4月15日关舱,采用“建设、验收、培训、治疗、研究”的战时医院运行模式。来自全国286家医院的3202名医务人员、13000名建设者、1000多名爱心志愿者和由中南医院团队组成的防疫队坚持“战时医院运作、精细医院管理、医疗质量同质化、医疗服务人性化”他们与病毒作斗争,与死亡作斗争,总共创造了2011名患者,成功率为97.67%,死亡率约为2%,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他们实现了全体员工零感染、医院零事故、零环境污染,被世界称为中国奇迹。雷声山医院医学科学技术部编写的《COVID-19肺炎防治指南》已被许多国家采用,并在国际防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家创新一等奖获得者
陈晓萍:为世界医学贡献中国智慧
陈晓萍,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外科主任。从事肝胆胰外科临床工作和基础研究40余年,在肝癌外科治疗和肝移植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成果:提出了新的肝癌分类,并将其纳入教育部为期5年的“外科手术”中;首次提出大肝癌可以安全切除的新理论;创造了三种控制肝切除术后出血的技术;创造胆肠吻合和胰肠吻合两种新方法;建立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新模式并将其转化为临床实践,提高了辅助性肝移植的成功率,部分解决了供肝来源不足的问题。上述工作已在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推广应用,并制定了10项国家肝胆胰外科指南和规范,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肝胆胰外科的进步和发展,被国内外同行称为肝胆胰外科技术改革和创新的带头人。
疫情爆发时,陈晓萍带领武汉同济医院外科1000多名医务人员组成护肝队、营养支持队和手术队,在重症监护室、重症监护室和急诊室奋战。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器官,他提出了“四平衡”的诊疗方法,如免疫平衡、营养平衡、内分泌平衡和水电解质平衡。让“病人活着”是陈晓萍院士的初衷,也是他面对临床疑难疾病敢于质疑和创新的最大动力。
胡雨:书写“健康中国”的答卷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科大学院长兼主任医师。他建立了中国最大的静脉血栓(VTE)标本库,以阐明心力衰竭与VTE的关系;我国首次提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集成系统,该系统在COVID-19肺炎重症诊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皇冠肺炎爆发以来,作为医院防疫控制领导小组组长,建立了涵盖“诊断筛查、患者入院、重症治疗和康复管理”的全程防控网络,多次受邀与国际同行分享经验;负责科技部重点研发的急诊特殊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机制和准确诊断治疗研究,并在国内外顶级医学期刊上发表3篇研究论文;领导康复期血浆治疗COVID-19肺炎的临床研究;在COVID-19中首次指出肺炎凝血功能障碍的特点和机制,并提出量化积分系统来指导危重患者的治疗策略;承担科技部28个重大专项。
在与“疫情”斗争了100多天后,胡瑜表示,遏制疫情的“中国速度”随处可见。在一串数字背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心致志做大事的制度优势,也是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执政理念。今后,我们要继续发挥公立医院的主体作用,努力写出“健康中国”的答卷。
彭智勇:三次站在防疫前沿
中南医院危重病医学科主任彭智勇,作为一名30岁的党员,他曾三次冲锋陷阵在防疫和治疗的前沿。当非典爆发时,他参加了会诊,并在香港抢救了许多危重病人。当禽流感在2016年爆发时,他自愿负责一线危重病人的救援工作。在COVID-19肺炎爆发后,他带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ICU团队,再次出现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由彭智勇领导的团队主要治疗患有COVID-19肺炎的危重病人。超过72%的患者需要有创机械通气(即有创插管),其中一半使用ECMO人工肺。1月7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ECMO团队为一名重症COVID-19肺炎伴严重呼吸衰竭患者成功安装ECMO,该患者于1月28日治愈出院,成为湖北省第一位被ECMO治愈的患者。流行期间,中南医院在COVID-19中为20例重症肺炎患者安装了ECMO,预期死亡率为100%,抢救存活率达到50%。
当彭智勇得知自己获得了第二枚国家创新一等奖时,他正忙于工作。他所在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危重病医学科经过五个多月的激烈战斗后,已经恢复了正常的节奏,但仍然很紧张。所有医务人员仍然需要尽最大努力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国家创新奖获得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主任刘亮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份关于COVID-19肺炎患者的尸检报告。他的主要研究兴趣是法医病理学和法医毒理学,尤其是在许多毒物的研究方面,包括雷公藤和乌头碱等传统中药毒物的基础研究和实践探索,以及安眠药和摇头丸等新毒物。在国内外法医学领域,他发表了180多篇论文,参与编写了20多本教科书和参考书。
唐群,中信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高级工程师,自COVID-19肺炎爆发以来,一直担任武汉火神山医院总设计师。综合协调设计团队60人,5小时内完成场地平整设计图纸,24小时内完成方案设计,60小时内交付所有高质量施工图纸,创新采用BIM三维协同设计工具,尝试多专业并行设计,并在国内率先使用防渗膜,满足整栋建筑的环保要求,为医院的顺利竣工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严新平。主持解决智能船舶和船舶新能源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发海洋导航脑系统和太阳能光伏系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该成果已应用于长江船舶、海洋滚装船、珠海万山无人船试验场等。开发世界上最大的船载光伏分离/并网系统,开发亚洲首个虚拟实一体化无人驾驶船舶测试平台,为中国水运技术创新做出突出贡献。领导小组积极向中国工程院、交通部和湖北省提出建议,如“加强避难医院应急管理”和“车辆非接触安全智能检测技术”。
于是武汉理工大学的教授。他长期从事光催化材料的设计和制备。开发高性能石墨烯基光催化制氢材料;提出了表面异质结和梯形异质结的新概念,建立了异质结光催化剂的原位电子转移表征方法,开发了高性能的CO2还原太阳能光催化材料。在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研究中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色,并取得了重要的国际影响。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19研究所高级技术专家冷文军长期从事国防科技创新研究,获得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省“劳动模范”等荣誉和奖励。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护理部主任。她是4000多名同济逆行护理天使的领导者,抛开生死,毫不犹豫地奔赴防疫前线。倡导科学护理,主持制定《医院不明原因肺炎防控指南》和《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护理工作手册》,主持联合护理专家制定并发布《新型冠状病毒重症危重症患者整体护理专家共识》,创新设计发热门诊咽拭子采集平台,确保护士零感染。
中国建筑第三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持武汉“两山”医院工程技术研究,提出“产业化建设模式”,解决了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建设标准高、工程量大、工期紧的问题,实现了防疫工程“中国速度”。创造世界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建设最快记录。创新研发“超高层建筑智能施工设备集成平台”等超高层建筑系列化重大施工设备。
张一民,武汉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建立了“自催化-高效解离-双循环氧化”的绿色提钒技术,解决了低价钒难以转化为高价钒的公认难题,确立了我国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建立了“钒页岩沸腾氧化转价格一步法短流程提钒技术”,推动了全行业技术装备的升级。开辟了二次铁资源在线回收新技术,解决了长期以来国内外无法克服的氧化球团“热爆裂”和冷压球团“瞬间粉化”问题,并在国内大型钢铁企业推广应用。
中南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高级工程师张在疫情期间,作为雷神山医院的总设计师,带领设计团队在12天内完成了雷神山医院的设计。主要起草人参与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的《呼吸系统临时传染病医院设计导则》和《避难医院设计与改造技术要求》的编写,参与中国医疗器械协会组织的《急性传染病治疗中心建设导则》的编写。
陈莉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口腔科主任,协和医院口腔医学中心主任。围绕“口腔颌面部畸形精确防治新策略”,将基础研究与国家重大疾病防治需求紧密结合,建立了“湖北省口腔颌面部发育与再生重点实验室”。建立“颈椎骨龄定量分期法”,提出颌面部畸形的生物时辰治疗理论,创造一种高效、稳定重建骨缺损部位电微环境的新方法。
周信,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技创新研究所副院长、研究员。带领团队开发了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的主要设备,解决了传统磁共振成像无法成像肺部空空洞的问题。主要医学检测设备已在多家三甲医院用于重大肺部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研究,并已在武汉同济医院和金印滩医院的COVID-19肺炎患者的抗疫研究中使用。主要设备的核心指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从无到有,从无形气体磁共振信号、非实时肺部成像、多元成像三个方面突破了“瓶颈”技术难题。
胡,武汉市汉南区人民医院院长、主任医师。自抗疫以来,他管理中医医院,带领员工在多条战线上连续奋战,并集体荣获“武汉五一劳动奖”。2月11日,他被任命为体育中心庇护所的执行院长。共有1,056人接受治疗,875人治愈,181人转诊,没有病人死亡和复诊,也没有医务人员感染。他也是专家组的副组长和召集人,直接负责重症治疗。该庇护所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COVID-19肺炎防治先进集体”。
钟是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的研究员。带领猕猴桃R&D团队建立雌雄异株果树资源鉴定和种质创新技术体系,培育出15个猕猴桃雌雄专利品种,解决了中国猕猴桃产业品种单一、货架期短、缺少雄性品种的核心问题。该团队培育的猕猴桃新品种已成为猕猴桃产业扶贫的先锋,并在26个国家级贫困县指导建立了24个科技扶贫示范基地。猕猴桃新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超过40万亩,技术辐射面积超过100万亩,年产值超过50亿元,带动近20万农民脱贫致富。
姚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尽快组织制定《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医学营养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试行)》。同时,营养团队牵头对患者进行个体化营养治疗,联合医疗团队制定了同济光谷医院COVID-19肺炎临床营养治疗计划。牵头起草中国临床医学科学院中国临床医学研究所的《预防和治疗血液透析患者新型冠状病毒的饮食和营养专家建议》,为71万多名血液透析患者预防和治疗COVID-19肺炎的营养治疗提供依据。这是第一次为一线医务人员制定饮食和营养计划,并从各种来源收集营养补充剂,全力以赴地确保它。
来源:荆州新闻
标题:科技为民、有我——第二届全国创新大赛湖北群英浦
地址:http://www.jinchengblades.com/jzxw/2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