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79字,读完约4分钟
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相对尴尬的时期。一方面,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的许多部门面临融资困难;一方面是资产短缺,另一方面是各种高杠杆金融产品泛滥;一方面,宏观经济正面临着从现实到虚拟的加剧,这似乎面临着过度金融化的风险;另一方面,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障碍没有被突破。总体而言,中国经济需要进一步推进金融深化。
金融市场的混乱是实体经济扭曲的放大,金融市场的各种问题加剧了实体经济的低效和低回报。为了突破上述尴尬,人们需要同时从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入手,化解金融风险,提高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实现现实与现实的互利共赢。
一个可行的突破口是提高优质金融产品的供给规模和效率。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最近指出,中国需要一个规模足够大、产品多元化的高效资产市场,能够吸收洪水、抑制流动性过剩,从而抑制潜在风险的迹象。因此,人们需要扩大市场规模,增加金融产品种类,提高市场流动性。当然,一个规模足够大、产品足够丰富的金融市场不仅可以储存洪水、防范风险,还可以通过提高资产配置效率来提高实体经济的效率。
但是如果我们想推出好的金融产品,我们必须首先解决底层资产的问题。没有高质量的底层资产,所谓的金融创新、市场规模和产品丰富度都是无根的。这反过来又首先指向信贷资产的质量,信贷资产是基础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困扰中国经济多年的相关融资方式。
众所周知,目前相当一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对应的标的资产是地方债务和问题企业贷款,定价机制不透明,回报率缺乏坚实可持续的基础。一方面,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经历了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但始终无法摆脱银企合作的压力和诱惑,需要发挥地方政府融资的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企业过于依赖商业银行的贷款融资,中国商业银行的贷款依赖于担保和抵押,这使得以有形资产为抵押的重工业和国家担保的企业更容易获得资金。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三阶段叠加新常态,这些以前似乎受到政治祝福的信贷资产出现了各种异常情况,难以成为高质量的底部资产。
下一个矛盾是,那些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并被期望提供高质量底层资产的部门,被融资困难所束缚。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研究所执行院长张春教授最近指出,由于对重资产企业的投资过多,使得轻资产(倾向于消费品、服务、创新和使用更多人力资本)企业难以获得资金,发展缓慢。
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关系到中国金融体系能否很好地为轻资产企业融资,监管机构应该为轻资产企业在中国资本市场融资开辟更多渠道,拓宽现有渠道,这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有效的融资需要良好的金融产品的配合,成长型轻资产企业的蓬勃发展必然会为金融市场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底层资产,从而为推出更多更好的金融产品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实现这一目标,市场应充分发挥其选择权和定价权,不仅要改变政府总是想主导融资模式和信贷资金配置趋势的习惯,还要解决金融产品创新与监管之间的平衡。此外,在去杠杆化和市场清算过程中应避免过度的行政干预,这不利于释放风险,形成良好的资产定价机制,更不利于形成高质量的基础资产。
除了信贷资产证券化,人们应该拓宽视野,盘活更多的现有资产,从而为推出更多的金融产品创造条件。历史上,每次金融深化都伴随着各种资产的进入。在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中,我们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积累了大量的资产。如何振兴和有效地打造金融产品,也是创造繁荣的金融市场,聚集和创造民间财富,支撑我国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关键。如果中国企业和居民能够拥有更多流动性强的金融产品,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许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在这一过程中,应同时推进各种所有制资产的振兴和金融产品化,这有利于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有效打破投资壁垒,缩短投资链条,减少因金融中介机构层次多、渠道费高而导致的过度金融杠杆和资产价格泡沫。
总的来说,中国的问题不是过度金融化,而是金融深化不足。不是金融产品太多,而是拥有高质量基础资产和稳定回报的金融产品太少。因此,我们不应该因为噎废食。我们应该鼓励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的创新,并在分阶段抑制金融泡沫和强制金融去杠杆化后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来源:荆州新闻
标题:关键是做好底层资产
地址:http://www.jinchengblades.com/jzxw/11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