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33字,读完约4分钟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25名院士联合提出尽快开展渤海海底隧道的前期工作。建设渤海海峡海底隧道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等25位院士将共同提出尽快建立国家级协调机制,并尽快开展预可行性研究。
据《科技日报》2月24日消息,《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是面向21世纪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而深远的研究课题。作为我国继三峡工程之后的又一世界级战略工程,最终采用何种方案、何时开工、是否存在技术难点等一系列问题备受关注。
辩论一直在推进,尤其是最近几年。研究中没有发现影响工程建设的颠覆性因素。目前已经设计了隧道、桥梁、桥隧结合等多种方案,其中一期工程采用铁路隧道的方案已经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认可。据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发起人之一、研究组副组长、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渤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新华介绍,总体项目将采用何种方案尚未确定。研究小组、国家相关部门、中国工程院和其他机构仍在比较各种方案。
建设这一渠道的构想始于1992年,最初是由原国家计委烟台市政府办公室和政策研究室的魏礼群、、戴、宋长虹等学者提出的。
刘新华表示,2009年,国家启动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战略规划综合研究。在国务院2011年批准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2014年发布的《关于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和2015年批准的《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中,明确要求加快渤海跨海通道工程的前期工作。
除北部老铁山水道最大水深外,海峡其他海域平均水深约20米。沿海排列着许多岛屿、礁石和海滩,老铁山水道距离除42公里外,一般为3 8公里。与国内外现有的跨海工程相比,该通道的地理地质条件相对优越,有利于工程建设,可以降低工程难度和成本,缩短工期。刘新华分析道。
根据国内外实践,重大项目往往需要建设试点项目。蓬莱长岛段可以先开工。刘新华说,该段直线距离为7公里,大部分是水深2-5米的浅滩,是建设试验项目的理想选择。它不仅可以改变长岛交通不便的问题,还可以为整个通道工程的建设积累经验。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著名的跨海大桥有70多座,海底隧道有40多条,其中中国有20多座跨海大桥和6条海底隧道。从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工程技术日趋成熟。刘认为,近年来一批大型跨海工程的成功建设,为这一航道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支持。目前,中国有能力和条件建设这个项目。
尽管在以前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在刘新华看来,这还远远不够。尽快组织科研力量,根据项目实际开展重大技术研究,进一步研究项目方案的可行性,进行风险评估,确保项目的安全可靠性。
刘认为,本项目的研究属于应用研究,也是一项前瞻性的研究。主要依靠国家的力量,一个部门或机构很难独立完成如此庞大而艰巨的研究任务。在初步研究的基础上,建议国家科技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整合工程、交通、海洋、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军事等领域的专家和工程设计人才,明确承担者和责任人,确定时间和资金,深入研究重大项目技术,特别是关键领域和海域的关键技术。
刘说,该项目不仅涉及面广、要求高、周期长,而且涉及国家、地方政府、部门和军队等多个方面。有必要进一步统一对该项目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思想认识。
从地图上看,烟台和大连的距离很近,但目前坐火车需要20个小时,高速开车需要12个小时,坐船也需要6个小时。
据刘介绍,该通道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制约环渤海地区发展的交通问题,而且建立了快速、便捷、高效的交通联系,特别是促进了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京津冀三大经济板块之间的交通联系,促进了环渤海地区交通一体化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这条通道的建设对振兴东北具有重要意义。更值得注意的是,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将成为促进陆海协调发展、实施海上强国战略的重要载体,也将是连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刘建议将该项目纳入中国“十三五”规划和、环渤海、海权等国家规划的实施计划中,使项目的论证有充分的依据。
来源:荆州新闻
标题:专家称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造技术已相对成熟
地址:http://www.jinchengblades.com/jzxw/13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