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08字,读完约3分钟
在四川成都,AVIC程菲民机股份有限公司c919国产大型飞机机头生产线的工人正在组装驾驶舱挡风玻璃。新华社记者刘坤照片
[经济日报视角]目前,“中国制造”处于“中国制造”的关键节点,面临着经济增长放缓、要素成本上升、自主创新能力弱、品牌竞争力不足等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当务之急是政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促进减税和减费、加大R&D支持力度、培育市场需求、促进公平贸易和打造民族品牌等方面加大对制造企业的支持力度,实现改革与创新的良好结合
在近日举行的“2017中国制造创新发展论坛”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石军表示,真正实现“2025中国制造”目标的当务之急是加大成本削减力度,真正减轻企业负担,让“中国制造”轻装上阵。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减负”,如果中国的制造企业还背负着不必要的负担,他们就会再次落后。
“资本有利于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挤压了制造业的发展。振兴实体经济,重点在制造业,难点也在制造业。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文化自信是灵魂,工匠精神是灵魂,自主创新是动力,智慧转型是路径,民族品牌是标志。”志高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李兴浩表示。
降低企业成本
“近年来,中国的劳动力、原材料、土地等要素成本迅速上升,这大大增加了制造企业的成本。”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谭表示,以劳动力成本为例,根据英国经济学家智库的预测,中国和印度制造业的每小时劳动力成本比率将从2012年的138%上升至2019年的218%。
李兴浩认为,当前国内制造业总体上面临下行压力,包括资本、劳动力等因素从制造业退出,资源环境约束,出口市场疲软,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许多制造企业在发展中遇到了瓶颈,利润率一直在下降。一些行业甚至面临整个行业的亏损,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离开了制造业。”李兴浩说。
据估计,工业的平均利润率约为6%,但银行业的利润率接近40%,接近工业的7倍。江苏长江工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刘志彪教授指出,实体经济盈利能力不强,虚拟经济利润过高,形成了对资源的强烈吸附,提高了实体经济的成本。
著名经济学家、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高尚全表示,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制造业应正确面对国际减税的“冲击波”,通过改革创新,使税收更加规范透明,加大减税和减工力度,为制造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石军说,降低企业成本需要改革与创新的良好结合,可以概括为“一站七降三创新”。“一站式”是指停止增加企业成本的其他项目。“七减”是指降低制度交易成本、税费成本、融资成本、能源成本、物流成本、劳动力成本和土地使用成本。“三个创新”是指企业管理机制、政府管理机制和中介培育管理机制的创新。
告别“竹文化”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往往都会带来一系列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利用这些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有利于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促进传统产业的发展。向高端发展。”谭说。
李兴浩认为,在过去,大多数企业都奉行“takenism”。现在,他们必须告别模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智能制造为核心,推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使创新成为推动制造强国建设的核心力量,最终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成为世界优质产品的标志。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冯凯东表示,中国制造业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来改变“大而不强”的局面。目前,中国制造业正在向“中国的智力创造”转变,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德国的“工业4.0”和美国的“工业互联网”都在试图升级工业经济平台,以重获对制造业的控制,这将带来全球地图的重新划分和智能制造的利润。中国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转型,因为新一轮后发展国家正在以“低成本制造”的模式崛起,这正在逐渐侵蚀中国制造业的原有版图。
“放眼世界,无论是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德国的‘工业4.0’还是2025年的‘中国制造’,核心都是智能制造。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时代已经到来。推进智能制造是全球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李兴浩说。
刘志彪指出,根据《中国创新指数研究报告》的年均增长率,到2018年,R&D投资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1%,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从而表明中国实体经济正朝着创新驱动的方向发展。然而,目前中国正处于技术学习和模仿阶段,正处于突破自主创新的关键点。在向价值链高端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中国企业面临技术封锁等限制,也面临资金困难,需要政府给予更多支持。
创造民族优势
“中国制造业必须打造我们的品牌。”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所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指出,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创造新的优势。这一新优势至少包括技术、服务、质量和品牌。要建设一个贸易强国,我们必须首先从一个世界工厂转变为一个制造大国,并找到我们自己独特的优势。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沙南生表示,品牌建设是制造业强国的必然要求。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品牌已经成为制造业乃至国民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打造知名品牌已成为各国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和引领全球产业链的重要力量。然而,中国制造的世界级品牌仍然太少,加快质量提升、培育品牌是制造强国的大趋势。
李兴浩呼吁政府优化投资和发展环境,增强中国制造企业的信心,出台更强有力的金融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大对制造企业的支持力度,使中国制造业顺利实现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再到“世界品牌”的大转变。
“政府应该在贸易促进、R&D投资和打造民族品牌方面加大对制造企业的支持力度。”李兴浩表示,在扩大内需的同时,建议政府出台优惠政策,促进出口贸易,为“中国制造”走向国际市场铺平道路;加大R&D对企业的投资和科技人才供给,鼓励企业从事技术创新,为企业R&D成果转化创造便利条件;对于正常运营的企业,我们不应该收缩贷款资金,而应该让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制造业,让更多的企业家专注于发展制造业。
“从国际角度看,发达国家政府在保护新兴产业、支持技术研发和培育市场需求等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即使一些大企业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政府也会直接投资入股,支持企业。”谭说,发达国家仍然是这样。作为一个追赶型经济体,中国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合理制定产业政策,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必要时增加一些重要领域的投资。(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黄鑫实习生张伟)
(主编:刘江)
来源:荆州新闻
标题:专家学者热议制造业转型路径:让"中国制造"轻装上阵
地址:http://www.jinchengblades.com/jzxw/16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