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50字,读完约3分钟
吹走石膏粉,一件美丽的石膏雕作品成形了
浆糊雕刻从锯坯开始
选择最令人满意的石膏石头进行雕刻
画草图
擦拭橱窗里的作品
和我儿子讨论网上商店的运作
□照片/楚天都市报记者邹斌
正文/楚天都市报记者陈咏
在营城体育馆南路的一排小平房里,一位70岁的老人拿着一把切肉刀,小心翼翼地雕刻着石膏。老人没有注意到屋外的大雨。
车间里堆满了白色的石膏材料,粗糙而细腻的白色;在旁边的展厅里,雕刻的浆糊雕刻工艺栩栩如生。
在车间和展厅之间,有72岁的伍柏林。在石膏雕刻大师的手里,一块块厚厚的石膏石头变成了骏马和聪明倔强的猴子。
应城素有“石膏盐海”之称,石膏矿产资源丰富。精巧的工匠将精致的石膏雕刻成工艺品。如今,营城拥有14家大小糊雕厂,80多位糊雕艺术家,吴伯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经营石膏40余年,由原来的学徒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膏雕刻的代表性传承人,被誉为“应城石膏雕刻活名片”。
“雪花膏中有杂质需要排除。纤维霜在结构上更加标准和坚固。用这种奶油做手工艺品。”吴伯林说,一件石膏雕刻作品只需要几天甚至半年的时间,从挑选原石到切割,再到无数次的手工雕刻、打磨和打磨。
伍柏林的糊雕技术是从他父亲那里学来的。我父亲喜欢从事艺术和手工艺,他会写字和画画。他也对糊雕感兴趣。
一旦你进入这扇门,付出你的一生。几十年来,吴伯林设计生产了400多种工艺浆雕产品,多次荣获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全国花卉博览会、省工业博览会等奖项。他还用树脂法将“单”雕刻法改为“双层”雕刻法,解决了原糊雕作品缺乏表现力的问题,使作品更具立体感。
“现在我手头的活少了,我老了,不能雕刻了。”吴伯林说,这种精致的艺术是他父亲传给他的,现在他想继续传承下去。但是工作室里的白色和灰色的工作环境以及冬天炎热的冷霞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
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吴伯林探索了通过糊雕传播艺术的“快速方法”。“速成法”易于学习和理解,易于记忆和操作,经过短期学习和训练,学生可以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近年来,老年人积累了400多名奶油雕刻人才。
2009年,吴博林把他在北京的儿子吴叫了回来,希望这位80岁的电子商务毕业的儿子能给他的老手艺带来新的面貌。
小吴一回来,他就注册了一家网店,并挂上了自己产品的照片。他突然吸引了几家外贸公司,要求他们订购石膏枕头、烛台和罗马柱出口,这使得老吴守护的石膏雕刻技艺走向海外。
“今年,受疫情影响,外贸出口几乎停止,这非常困难。我希望它会慢慢变好。”吴伯林说,泥塑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必须传承下去。
来源:荆州新闻
标题:应城的非遗传传人吴伯林:精致的玉雕和玉贴
地址:http://www.jinchengblades.com/jzxw/4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