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50字,读完约4分钟
九省通衢的武汉正在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国家(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有许多有利条件。
以湖北省政协委员宋洋为第一提案人,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央)科技创新中心的议案呼吁国家支持武汉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强或建设一批双创新示范基地和产业技术研究机构,支持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重点大学转化湖北科技成果。
湖北省政协委员、舒、、何建华、和是共同提案人。
武汉发展潜力大,韧性强,优势突出
“把武汉建成国家(中央)科技创新中心,对湖北乃至全国都具有战略意义。”专员郭跃进在接受湖北日报采访时说。
“武汉完全符合三大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布局原则,具有区域基础、不重复布局和活跃的局部区域。”委员郭跃进指出,湖北、武汉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的交汇点,经济发展潜力巨大,0+范围广,韧性强,后劲足。
这个地区有基础。武汉科教优势明显,综合实力居中国中西部省市前列。拥有84所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76名两院院士,以及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布局不重复。目前,国家尚未在中部地区建立国家(中央)科技创新中心。
湖北非常活跃。相关意见已经下发,省级科技领导小组已经成立,武汉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目标任务已经明确,相关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郭跃进表示,湖北和武汉正在挖掘和整合现有科技创新资源和潜力,尽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湖北省武汉市正在积极努力“以建设促创新,以创新保建设”。
何建华委员认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推动新一轮发展的根本举措,推进武汉建设国家(中央)科技创新中心是当前形势下的有力举措之一,有望得到国家的重视和支持。
增强支持创新的能力,为灾后湖北振兴培养新的动能
“如何重振湖北武汉的经济和社会信心,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是继湖北保卫战和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就后,湖北和武汉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委员何建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何建华委员与其他委员讨论了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的问题。抓住机遇,大力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将极大地促进科技、教育、科研和生产的创新和深度融合,支撑和带动中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为此,委员会成员呼吁将一系列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计划。
2009年,中国第一个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上海光源建成后,为上海的科技发展,特别是张江医药谷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成为张江综合国家科学中心的基石何建华委员认为,在武汉建设更先进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将为武汉科技创新和中国光谷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湖北武汉在区位、要素、科教、人才、产业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委员郭跃进认为,在武汉建设国家(中央)科技创新中心,有利于武汉科技创新中心强大生命力的生成和释放,有利于为湖北后疫情时代的振兴培育新的动能。
巩固人才平台支撑,释放改革活力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资源安全."委员王焰新认为,人才是湖北发展最重要的资源。
委员王焰新表示,湖北高校数量多,办学水平高,有7所高校“双一流”建设。在COVID-19抗击肺炎的战斗中,武汉市医学学科、附属医院和高校智库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展示了平台和人才的支持。
“湖北要坚定不移地把人才战略作为第一战略。为此,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平台建设。”委员王焰新建议,以东湖高新区为龙头,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为美丽湖北的建设提供新的方向和选择。
委员建议:加强或建设一批双创新示范基地和产业技术研究所,加强现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等5个国家级双创新示范基地和武汉光电产业技术研究所等12个产业技术研究所的建设;计划在一些行业的龙头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新的双创新示范基地和工业技术研究机构;支持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重点大学转化湖北科技成果。
"国家应该建立一个新的平台类型,国家工业技术研究所."委员会成员王焰新认为,武汉有是开展试点项目的基础。
王焰新委员以“国家知识产权运行公共服务平台——大学运行(武汉)试点平台”建设为例,表示加大该平台建设力度,可以形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运行的生态。同时,发展多层次的科技资本市场,以金融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的联动和相互支持,将进一步释放改革动力的活力,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实施打开“最后一英里”。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张辉)
来源:荆州新闻
标题:全国政协委员在湖北提出了振兴和培育湖北疫情后新动能的建议,支持武汉建设
地址:http://www.jinchengblades.com/jzxw/5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