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58字,读完约5分钟

当前农村金融环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从银行自身来看,首先,金融服务的效率需要提高。虽然辖区内所有乡镇都实现了实体网点全覆盖,但由于地理区域广、行政村多、部分乡镇人口分布分散,与杜尧农村商业银行现有的实体网点和自助设备相比,金融服务配置仍然不足。

一方面,金融服务不足。以尧都区金典镇为例,金典支行是金典镇唯一的金融机构,拥有3个网点,4台自助提款机,2台快速柜台机,5个惠农终端,36台惠农pos机。然而,金典镇占地96平方公里,管辖范围内有38个行政村,人口超过76,000。从数据可以看出,农村支行的金融服务实力难以完全满足农村金融需求。

另一方面,信用机制是刚性的。僵化的信贷供给机制带来了审批速度慢、周期长、效率低的弊端,使得信贷供给难以满足农村地区的有效需求。同时,由于一些账户管理人员害怕贷款风险,他们不愿意放贷,又害怕贷款,这就导致了人为延长信贷审批时间。以尧都区李峤镇北马村为例,一些副食品商店和小卖部难以有效满足春节等节假日经营商品的临时贷款需求;一些“无担保、难担保、有产业”的农民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难以扩大经营规模;由于缺乏资金,个体农民的正常生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乡村振兴面临的金融环境问题

其次,居民对实体商店的依赖性很强。随着手机银行和微信银行的逐步普及以及“享受生活”系列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成功推出,杜尧农村商业银行在移动金融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由于传统习俗和农村地理的限制,顾客仍然非常依赖实体商店。

一方面,需要打破固有的服务模式。以南街支行为例,分行营业部搬迁后,出现了严重的客户流失现象。据统计,2120名存款客户流失,损失金额达1.21亿元。另一方面,在农博会期间,农村支行的实体网点经常出现“柜台拥挤”和“顾客排长队”的现象,这表明自助机和移动支付渠道的利用率不够高,农民的金融服务习惯需要改变。

乡村振兴面临的金融环境问题

从外部环境来看,首先,农村人口“空集中”现象严重。杜尧地区大部分乡镇都出现了“/きだよよ0/人口集中”现象。以尧都区李峤镇李峤村为例。该村位于李峤镇中心,注册人口为5290人,20-40岁人口仅1501人,占28.4%。此外,大多数年轻人选择外出工作。统计数据显示,有1100多人在村外工作,大多数是年轻人,而留守人口主要是老人和儿童。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尧都区的其他乡镇,位于尧都区西北山区的一平源乡。乡镇政府所在的一平苑村,登记人口为1645人,20-40岁的人口只有348人,占21.2%;在距离尧都区市中心最远的河底乡,镇政府所在的河底村登记人口为1248人,其中20-40岁的只有243人,占19.5%。

乡村振兴面临的金融环境问题

第二,农民的信贷需求与实际情况不符。一方面,对农村商业信贷的需求很高。一些农民资金使用能力差,管理水平低,对市场需求反应慢,盲目投资行为如“拍脑袋决策”等更为突出。此外,这些农民“不成熟、不合理和不现实”的贷款申请计划导致金融机构不愿为他们提供贷款。另一方面,一些农民受到自身资产、业务和信贷状况的制约,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或通过正规渠道获得预期贷款。

乡村振兴面临的金融环境问题

第三,农民缺乏金融知识。调查显示,大多数农民认为金融管理、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型金融产品不够安全,对互联网金融等新渠道心存疑虑,导致金融创新成果在农村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在金融知识的宣传活动中,发现一些村民缺乏金融风险意识,对金融诈骗、非法集资等法律知识知之甚少,给犯罪分子提供了机会。

第四,农村小额信贷的风险成本高。一方面,当前农村信贷环境不容乐观,部分农民信用观念淡薄,导致农村地区出现逃废金融债券等违法行为;一旦出现不良贷款,受制于特殊的农村环境,很难运用法律起诉、强制扣款、资产出售等手段收取不良贷款;另一方面,农户风险防范能力较弱,受社会、自然和市场条件影响较大,导致农户小额信贷风险较高。同时,部分贫困农户对扶贫贷款认识不足,误将农村信用社的“扶贫贷款”视为政府提供的“扶贫专项资金”,缺乏履约还款意识,导致部分贷款逾期。

乡村振兴面临的金融环境问题

第五,农村信贷供求不平衡。据测算,杜尧农村商业银行每年可投放50亿元的信贷资金,不仅能充分满足辖区内企业、商户和居民的信贷需求,而且有较大的盈余。剩余资金的缺乏不仅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浪费,也增加了运营成本。

从政策角度看,首先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目前,关于农村金融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立法缺陷使得农村信用环境难以矫正;破产法的清算程序将银行排在最后,不清楚金融机构是否有权对未能偿还债务的债务人提起破产诉讼;贷款诉讼执行难,对逃废债务没有强有力的威慑,金融债权得不到有效维护,这是不争的事实。

其次,农村信用信息系统建设的滞后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信息不对称使得农村信用社无法获取农民个人信用信息和涉农企业信用信息,无法从源头上控制风险。

第三,涉农贷款缺乏风险补偿机制。涉农贷款风险高、成本高,风险补偿机制匮乏,导致贷款风险和回报不对称,严重影响涉农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经济的积极性。例如,利率补偿机制缺失。国家严格控制农村金融市场的贷款利率,要求对农民贷款实行优惠利率,导致涉农贷款成本上升;农业保险制度不完善,我国农业保险现状是“三低三高”,即最低生活保障、低收费、低保障、高风险、高成本、高补偿。因此,国内商业保险公司不敢轻易进入农业保险领域,导致农业保险无法发挥作用。

来源:荆州新闻

标题:乡村振兴面临的金融环境问题

地址:http://www.jinchengblades.com/jzxw/6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