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37字,读完约8分钟
特邀嘉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资产管理部
布总经理
持有者:《金融时报》记者杜冰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产管理新规定》)于4月底正式发布,将银行、证券、保险、基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大型资产管理行业纳入统一监管体系。那么,市场各方,特别是商业银行,应该如何充分评估这一重大政策的影响,制定发展和转型计划,完成行业重塑?近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卜洪雁接受了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就此问题的专访。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新资产管理法规中哪些要点值得关注?
洪雁:由于分业监管和跨行业经营的原因,资产管理领域的监管套利、银行间空转账、脱离现实到虚拟、层层嵌套等问题日益突出。通过统一监管体系和标准,新的资产管理法规为解决资产管理行业积累的几个关键问题提供了药方。
首先,根据新《资产管理条例》的定义,“资产管理业务是指投资者委托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资产管理机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投资管理受委托投资者财产的金融服务。”新规根据产品类型而非机构类型实施职能监管,同一类型的资产管理产品适用相同的监管标准,降低了监管的现实性。
二是新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和国家有关部门在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应当给予各类金融机构平等准入和公平待遇。资产管理产品在开户、产权登记、法律诉讼等方面应享有同等地位。”“资产管理产品可以投资于另一层资产管理产品,但被投资的资产管理产品不得投资于公开发行证券投资基金以外的资产管理产品”。新规定赋予资产管理产品法人投资的属性,明确了一个以上层次的渠道是非法的,消除了多层次嵌套,抑制了渠道业务。
第三,新规定第19条明确规定,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护资本和收入,并打破刚性赎回。坚持产品与投资者匹配的原则,加强投资者的适当性管理,强化金融机构的勤勉义务和信息披露义务,规范公平交易的报告和处罚措施,从而助推资产管理中的收益代客来源,有序打破公平交易。
第四,新规第11条将标准化产品定义为在银行间市场、证券交易所市场和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其他交易市场交易的资产。通过几个方面,如非标准资产只能与期限匹配的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对接,以及充分披露等。从根本上限制了非标准投资的/0/0,防范了影子银行的风险。
第五,新规定第25条明确规定了资产管理产品的统一报告制度,并要求进行深入监督。对于多层嵌套的资产管理产品,产品的最终投资者向上识别,产品的基础资产向下识别(公开发行证券投资基金除外)。在风险防范和政策制定方面,制度体系得到完善,统计制度规范,有利于监督渗透。
第六,新规定第十五条要求:“金融机构应当对每项资产管理产品的资金分别管理、分别建帐、分别核算,不得开展或参与具有滚动发行、集中运营、单独定价特点的资金池业务。”通过限制资产管理产品的杠杆率、投资目标比例和产品评级限额管理,规范资产管理行业的杠杆率行为;通过禁止基金池操作,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与征求意见稿相比,新规定中延长过渡期的考虑是什么?在过渡期内,新法规将对所有市场参与者产生哪些重要影响?
但洪雁: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这项政策都会对资产管理行业的所有参与者产生更大的影响。设定较长的过渡期是基于充分消化原有行业问题的考虑。
从对资产管理机构的影响来看,首先,资产管理机构的类型是有区别的,渠道机构或渠道业务正在逐渐消失。一些以渠道业务为核心业务来源的基金子公司、经纪资产管理子公司,一些以发挥渠道作用获利的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经纪资产管理计划等spv业务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同时,由于资产管理产品的统一和规范,资产管理机构的产品管理必须进行根本性的业务调整。占原有资产管理规模近30%的非标准业务是不可持续的,需要转化为标准化业务,而标准化业务必须按照产品净值的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进行估值核算。对产品的一系列要求,如产品分类管理、外部估值审计、公正汇兑惩罚等,都要求管理机构在系统建设、中后台人员配备、风险控制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整。此外,资产管理产品的重大变化主要取决于客户的接受程度。因此,销售能力将决定资产管理机构能否成功转型。在客户普遍适应预期收益产品的市场环境下,有序破局,建立值得客户信任的资产管理品牌尤为重要。
从资产管理产品对投资者的影响来看,根据新规定提出的产品销售适当性原则,“正确的产品应该销售给正确的客户”,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应该与客户的风险偏好相匹配。短期内,完全符合新规定要求的产品需要一个过程才能被投资者普遍接受。过渡期内,不符合监管要求的产品规模逐步缩小。从买方的角度来看,可供选择的产品将分阶段减少,而产量将逐渐下降。原始理财产品到期后,可能会转换为存款。从长远来看,投资者只看收入而不关心产品投资的消费习惯需要加强自我教育。
从其对融资主体的影响来看,间接融资领域中融资主体融资渠道的不规范形式已经不复存在。由于存量超过20万亿元的非标准债券规模较大,银行与交易所之间的信用债券规模相当。这些融资到期后,融资主体需要通过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渠道或银行贷款来满足需求。自2017年以来,非标准增长明显放缓。如果融资主体不能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获得,将面临更大的流动性风险,这将导致信用危机。与此同时,房地产融资、两高一盈、僵尸企业和非法政府项目将加快市场清理。从长远来看,真正符合行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将有更多的机会获得融资,并逐步降低融资成本。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作为重塑资产管理行业的关键领域,商业银行应在哪些方面努力实现资产管理转型?
洪雁:在业务转型期间,机构将分为两个层次,市场将重新洗牌。要想在银行资产管理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培养内部实力,打好基础。
首先,要坚持资产标准化和产品净值促进转型的原则。一方面,银行资产管理应突破非标准资产的束缚,向标准资产转化;另一方面,以理财产品向净值转化为起点,我们逐渐打破了交易所。
其次,提高资产配置和产品管理能力。根据新规定,资产管理产品分为四种类型:固定收益、股权、商品和金融衍生产品以及混合产品,以满足不同领域客户对资产配置和风险分散的基本需求。银行擅长固定收益和金融衍生品市场,而股票投资相对较弱。加强大规模资产配置的投资和研究能力,可以吸引专业人才,建立专业团队;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引入专业的投资顾问来逐步培养自己的投资能力。主要从主动管理来完成大规模资产的配置,逐步引入客户需求驱动的被动配置能力。
第三,要建立与产品体系相适应的销售体系,建立专业的资产管理品牌。每个资产管理机构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定位,结合风险控制能力、风险偏好和投资专长,建立完整的产品体系和产品风险分层体系。在此基础上,加强销售渠道管理和客户经理制度建设,构建与产品体系相适应的销售管理体系。通过精细化管理,我们可以代表客户打造专业的财务管理品牌。
最后,银行的资产管理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过渡期逐步实现转型。消化股票风险。第一,对于非标准资产的处理,具有封闭和摊余成本估值的产品可以通过证券化解决或在过渡期后恢复原状;二是通过低风险、低收益资产的产品和客户匹配管理,化解股票债券市场风险、资产风险分层、降低成本;三是充分发挥封闭产品在过渡期维护客户方面的优势。在产品转型中,封闭式产品是主要的起点,从低波动性产品开始,逐步突破交易所;第四,对于复杂的管理指标体系和完善的产品核算与评估体系,需要强有力的制度支持,实现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合规风险和操作风险的高效系统管理;第五,最重要的销售管理环节需要梳理客户基本数据和信息,分层管理客户,逐步构建与产品体系相适应的客户分层管理体系。
来源:荆州新闻
标题:统一监管框架下资管业重塑与转型再定位
地址:http://www.jinchengblades.com/jzxw/7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