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958字,读完约10分钟
7月1日,g7列车离开北京南站,开往上海。当天,国家铁路实施了新的列车运行图,久负盛名的“复兴”动车组首次在京沪高速铁路上投入运营。新华社记者邢广利照片
6月26日,在重庆万盛经济开发区奥陶纪风景名胜区黑谷,游客们在300米高的悬崖上荡来荡去。进入高温季节,当地政府基于丰富的山地绿色资源禀赋,发展“高温经济”,使村民致富。曹永龙
对于中国经济,市场不必过于悲观。中国经济内生动能增加,中期周期仍处于上升阶段,经济弹性不可低估;去杠杆化驱动的金融周期是积极可控的。尽管它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有压力,但在稳定发展的大原则下,它不太可能失控;美国挑起的中美贸易摩擦是不确定的,但一场全面的贸易战对双方乃至整个世界都是无法忍受的。因此,不要太悲观,也不要太乐观
目前,部分市场人士对经济前景持悲观态度,认为金融去杠杆化和流动性收紧,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担心中国经济在某个时候会大幅下滑。
在我们看来,没有必要太悲观。一是中国经济内生动能增加,中期周期仍处于上升阶段,经济弹性不可低估;第二,中国去杠杆化驱动的金融周期下降是积极可控的。尽管它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有压力,但在稳定发展的大原则下,它不太可能失控;第三,美国挑起的中美贸易摩擦虽然不确定,但对双方乃至全世界都是无法承受的。因此,对于我国的经济,我们不应该过于乐观,也不需要过于悲观。
经济周期正在上升
目前,中国经济仍处于中期周期上升阶段,尚未见顶。中期经济周期以企业设备投资为主,一般在10年左右波动,往往与财务状况、企业利润、技术更新等因素密切相关。
据估计,自2015年以来,中国经济已逐步形成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个中期周期,目前仍处于上升阶段,或将在2019年达到峰值。除非出现极端情况,否则中期周期将是目前中国经济弹性的主导力量。此外,中国经济的中期周期与主要发达经济体一致,容易形成共鸣。
有明显的证据表明,中国目前正处于中期周期上升阶段。在设备投资方面,自2016年以来持续回升,企业改造投资逐步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改造投资增速几乎达到每年较高水平。
在进出口方面,数据显示中国国内需求强劲,尤其是与企业投资相关的原材料和设备的进口。今年1-5月,中国出口增速处于较高水平,远高于去年,但与此同时,由于进口明显加速,中国贸易顺差下降。在进口商品中,原材料(铁矿石、铜、原油等。)和企业设备,如金属加工机床和工业机器人(300024,诊断股票),在过去两年中变化最大。
经济内生动能增强
自2007年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长期趋势和一个中期周期的深度下行调整过程。在此期间,许多行业(如水泥、一些中游设备等。)自发地去产能,然后政府领导了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等行业的供应方去产能改革,这使得大多数行业的集中度显著提高。整体库存水平“下降”了一大步(螺纹钢库存下降了近一半),产能利用率从不到70%恢复到近80%,企业盈利能力也恢复良好。
此外,自2014年以来,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通信设备、物联网、大数据等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并已初具规模。从投资角度看,高科技投资对制造业投资的贡献率约为15%。从生产的角度来看,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在20%到30%之间。
此外,高新技术产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与成熟产业融合,极大地改善了中国企业的传统生产方式,使经济结构向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转变,促进了整个经济生产效率的提高。经过计算,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将改变前几年的下降局面,并开始回升。
预计未来几年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将继续提高。根据十三五规划,2020年中国的研发支出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但目前仅为2.1%。随着“十三五”规划要求的实施和各地产业引导资金的积极投入,中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在未来三年内必将保持快速发展,并最终引领经济。
人口质量红利扩大
自2012年以来,中国的人口红利一直在下降。2012年,中国15岁至59岁的人口越过了峰值,并开始下降。2014年,中国15至64岁的人口也开始下降。与此同时,在此期间,人口的抚养比率达到了最低点,并开始上升。自那以后,中国在过去30年中依赖的人口红利对经济的积极贡献逐渐下降。
然而,由于所谓的损失,中国的人口质量红利逐渐扩大,支持了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崛起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在过去20年里,我国人口的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96年的8.5年增加到现在的10.3年。
此外,根据“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将增加到10.8年,年均增长率约为1.1%。此外,中国的工程师人数已达到90万,每年有数百万理工科毕业生加入就业大军,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的人口质量红利是高端制造业崛起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必要条件之一。人口质量红利,加上在R&D的大量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将实现中国高端制造业的高速增长。
城市群的进程加快了
中国已经形成了五个国家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五大城市群以约10%的土地面积和近40%的人口创造了近60%的国内生产总值,区域重点大学占近70%,成为新时期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城市群或大都市区的形成是在产业和人口集聚的背后,导致规模经济的产生和经济效率的提高。中国已经形成了人口向五大城市群流动的趋势。例如,2015年,五大城市群新增永久居民总数大幅增加,增加了530万人,远远超过2014年的350万人。
在产业集聚和政策推动的情况下,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加强。产业正集中在这些城市群中,尤其是一线城市周围的中小城市,这对形成大都市地区或将城市连接成集群非常重要。同时,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以城市群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将有利于城市群在产业布局和社会资源配置方面的发展。
目前,中国五大城市群才刚刚形成,空.发展巨大都市圈的交通联系、产业布局和社会资源分布无疑是后续规划的重点,也可以促进城市群内城市的协调发展。
就城市发展面积比例而言,京津冀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不到20%,成渝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略高,达到25%-28%,与“纽约-华盛顿”城市群和东京都市圈相比仍然很低。此外,从城市群内部的人口密度来看,中国五大城市群的人口集中度高于美国的“纽约-华盛顿”城市群(295人/km2),但仍远未达到“东京-横滨”都市圈的水平。
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无疑会给中国传统的经济动能(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投资)留下/0/0的空间,使传统动能不会在未来几年突然停滞和大幅下降。更重要的是,它还将极大地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刺激消费率的提高和消费升级,进一步改善经济结构。
消费复苏趋势明显
近年来,中国的消费率明显上升,这是经济稳定的最重要来源。一般来说,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是渐进的,短期内很难像投资行为那样剧烈变化。因此,当消费对一国经济的贡献达到较高水平时,其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会更好。
自2010年以来,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低点逐渐上升至2017年的58.8%。一方面,房地产投资等传统动能的调整有消极的原因,另一方面,平均消费率的提高也有积极的原因。在人均收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等因素的推动下,中国消费率形成了上升趋势。
同时,受财富效应、人口年龄结构、城市群加速发展等因素影响,中国消费升级趋势明显。随着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家庭资产的积累,财富对消费升级的影响正在显现。
此外,目前,“80后”和“90后”已成为主要消费者,“00后”已进入成年期,有望成功。中国正处于向优质消费迈进的阶段,人口因素决定消费率的提高将是一个长期趋势。与此同时,在都市圈的形成和深化过程中,城市群农民工定居的市民化将逐渐成为主流,这无疑是消费升级的又一推动力。中国消费升级的最直接证据是恩格尔系数(家庭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在2017年首次降至30%以下,进入了粮农组织标准中最富裕的一组。
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周期
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周期,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后,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措施表明,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的新一轮改革周期正在启动,这与改革开放40周年不谋而合。最近,一系列与改革和发展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出台,涉及金融监管、自由贸易区、国有企业改革、农村土地流转、区域合作、贸易协调、制造业强国等领域。许多措施都着眼于提高中国经济的长期效率和降低系统性风险。
我们对新一轮改革持乐观态度,值得期待在以下几个方面跟进。
金融领域:统一内部监管框架,逐步打破刚性赎回,开放外部资本账户,开放金融服务业,汇率和利率市场化协调发展;金融领域:简化增值税制度,实施综合个人所得税制度,企业税费合理化,建立地方税收制度(如将房地产税纳入立法程序);国有企业改革:开展国有企业综合改革试点和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运用市场化手段推进债转股,降低杠杆率,推动重点国有企业脱困,推动几大企业联合重组。两项农村土地改革:一是“稳定契约关系+三项改革”。2018年,将加快确权认证登记,增强农民对土地流转的信心。“土地权利分离”是农村土地改革的重要举措。二是租售并举,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政策,改革住房土地供应制度,加快农村集体土地入市;对外开放:自由贸易区升级,制造业和服务业向海外市场大幅度开放。
虽然这些改革措施很难在短期内对经济产生积极的拉动作用,甚至有些措施会在短期内给经济带来压力,但这些措施的协调推进将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提高经济效率。(华长春,国泰君安(601211,诊断部)研究所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朱颖
来源:荆州新闻
标题:中国经济仍处于一轮周期上升阶段
地址:http://www.jinchengblades.com/jzxw/7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