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34字,读完约4分钟

钱伟编辑陈郁

当以batj为代表的金融技术公司叫嚣“去金融化”时,其他互联网公司却在逆潮流而动地“染指”金融业务。

最近,今天的头条在其应用中推出了“安全贷款”贷款产品,并正式涉足金融领域。自今年年初以来,滴滴打车、共享自行车等互联网企业纷纷涉足消费信贷业务,并开始分流工作。

在业内人士看来,交通平台收取服务费并实现交通;而授权金融机构或网上贷款机构的出资人获得贷款用户。双方在合规的前提下合作是一种双赢的商业模式。然而,在强有力的金融监管环境下,“准入”恐怕是不可或缺的变量。

交通巨头涉足金融业务

今天的头条是从信息流业务开始的,长期以来都与金融业务有关。去年9月,市场一直在说,它正在组建一个金融团队,秘密地广泛布局金融业务。然而,到目前为止,它已经悄悄地为一些用户推出了一种贷款产品——“不用担心借款”。

根据产品介绍,“放心”最高贷款额度为20万元,日利率低至0.03%,按日计息。该产品定位为“提供个人消费贷款服务的技术服务平台”,主要为用户推荐“高价位、低利率”的正规特许金融机构。平台现有合作机构有中国银行消费金融、南京银行(601009,股票咨询)和王新银行。

这与滴滴打车之前推出的现金贷款产品完全一样:它只提供分流和技术服务,帮助金融机构在前端获得客户,而贷款和贷后等环节属于金融机构。

事实上,小额信贷产品已经成为交通巨头的标准。在过去的两年里,除了batj,像饥饿、美团、小米和携程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已经将触角延伸到了现金贷款业务,并涌入了消费金融领域。

然而,这种商业模式与2017年的贷款援助模式有很大不同。过去贷款援助有几个典型特征:第一,特许金融机构将风险控制和收集等核心环节外包给平台;二是平台提供担保等信用增级措施;第三,平台和出资者分别收费。

在某种程度上,之前的模式促成了现金贷款的爆炸性增长,但它也带来了债务分担和暴力催收等风险。在去年整顿现金贷款业务的监管行动中,这种模式被定性为非法。

苏宁金融研究所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表示,这些流量巨大的平台做排水,属于流量的实现。它们不涉及消费金融的核心环节,也不承担行业风险和监管风险。

大数据实现捷径?

总而言之,今天的模式是,交通平台负责客户的前端分流,而其背后的特许金融机构负责放贷。

对于这些拥有大量用户数据的流量平台,一个现实的考虑是如何尽快实现这些数据。相比之下,金融服务可能是最好的捷径。

根据今天头条的一份融资材料,截至2017年7月底,每日用户数量约为1.2亿。如果1000万用户借钱,每个用户平均借5000元,今天的标题可以帮助借500亿元。按照2%到4%的行业服务率,今天的头条可以赚10亿到20亿元。根据公开数据,今天的头条广告收入在2017年是150亿元。根据行业估计,参照百度18%的广告利润率,可以估计,今天的头条净利润去年约为27亿元。这样,信贷业务的收入是非常可观的。

大数据变现捷径? 互联网流量巨头纷纷涉足信贷业务

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些交通巨头都喜欢金融业务,并投身于最容易接触的消费金融业务。不仅如此,这些巨头还渴望各种金融许可证,如小额贷款、保险经纪和支付,他们都有一个广泛的布局。

当然,有执照的金融机构,尤其是消费金融机构,也有充分的动机——他们可以分批获得客户,以弥补获得客户的不足。《上海证券报》从一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获悉,其客户渠道主要是中国联通(600050)、阿里和京东等交通平台。

然而,从今年金融监管力度的总体趋势来看,消费金融业整体上迎来了一个拐点。最近,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人士透露,今年的业务量可能会大幅萎缩。以batj为代表的金融技术公司也表示,它们应该淡化自己的金融属性,从服务C转向服务B..此时再“入场”,恐怕还有很多变数,而且顾客的转化可能不如以前。

来源:荆州新闻

标题:大数据变现捷径? 互联网流量巨头纷纷涉足信贷业务

地址:http://www.jinchengblades.com/jzxw/8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