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78字,读完约4分钟
2月14日,央行及时发出了“情人节晚餐”,并公布了1月份的金融统计数据。
许多关于1月份新增贷款能否达到新高的猜测也给出了最终答案。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2.03万亿元,同比减少4751亿元。
从部门来看,非金融企业和政府机构中长期贷款增加1.52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74%,是近两年来的新高。
再加上ppi的意外飙升,实体经济似乎显示出复苏的迹象,有利的经济预期似乎在这个情人节被传递了。
对抵押贷款控制实体的需求飙升
对于新增贷款规模同比大幅下降,招商证券(600999,BUY)宏观分析师严凌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从各种数据来看,银行已主动大幅减少短期票据融资,本月已减少4521亿元。”可以部分解释信贷低于预期的原因。”
中信证券(600030,BUY)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政策趋紧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新增贷款规模下降,结构中的“双高”值得关注。“一方面,居民中长期贷款仍然偏高。另一方面,非金融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比很大。可以说,既有担忧,也有意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1月份,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了6293亿元,绝对规模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但就占贷款总额的比重而言,却继续从峰值的103%下降到31%。
九州证券(Kyushu Securities)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表示,从历史上看,居民的中长期贷款与房地产销售密切相关,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领先或滞后。然而,在2016年10月房地产调控后,一方面,监管部门希望推迟发放贷款,另一方面,10月份后资金明显收紧,银行放贷意愿明显降低。因此,目前的中长期居民贷款可能是由房地产贷款延迟发放造成的。
“由于目前房地产销售已经出现下降趋势,按照上述逻辑,居民中长期贷款在未来将逐步下降。”邓海清补充道。
明确提出,虽然按揭贷款总量很大,但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需求结构,并将其与投机性需求和刚性需求区分开来?或者,二线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去库存化表现需要进一步监控吗?
非金融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1.52万亿元,占当月新增贷款的74%,也是近两年来的新高。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业部主任曾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企业贷款占比相对较高,这与实体经济的相对积极变化有关。结合ppi数据的良好表现,可以认为企业方面的经营状况有改善的迹象,而供给方面的结构性改革也取得了初步成效。”
许多分析师指出,ppp项目和政策性贷款的加速落地是推动企业中长期贷款规模的主要力量。
社会融合达到了新的高度
尽管新增信贷规模有所下降,但值得注意的是,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加了3.74万亿元,为统计以来最高。其中,表外融资占33%,连续三个月保持高位。
这在过去的三年中从未发生过。严玲指出,社会福利也是补充信贷的一项重要措施,这体现在信贷政策的收紧和表内融资规模的限制,以及非标准需求的推高。考虑到社会融资的高规模,整体信贷增长并不低。
显然对此很谨慎。他认为,社会融资规模大、非标准比例高反映了实体需求不低的事实,但也有必要关注是否存在渠道业务和绕过监管的趋势,以及下一个趋势,警惕非标准复苏是否偏离去杠杆化政策。
曾刚对此相对乐观。他认为,数据反映了经济好转的信号,经营状况的改善必然导致企业贷款和融资需求的增加,而信贷政策的收紧和表内融资的限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采用非标准融资也是符合逻辑的。曾刚还表示,降低杠杆率并没有明确定义为降低信贷规模和企业需求。去杠杆化不一定反映在抑制社会融资规模上,但可能是结构性调整。
根据央行发布的数据,截至1月底,广义货币(m2)余额为157.59万亿元,同比增长2.7%。狭义货币(m1)余额为47.25万亿元,比上年末和去年同期增长6.9%。从数据看,资本市场流动性保持稳定和紧张态势,m1-m2继续同比大幅下降,触及一年低点。
邓海清表示,m1-m2与房地产销售同比有很好的正相关性。一方面,这与房地产销售的下降有关。另一方面,这表明企业层面的流动性陷阱进一步减弱,企业投资可能继续回升。
来源:荆州新闻
标题:1月新增贷款同比少增4751亿 社融等多项指标创新高
地址:http://www.jinchengblades.com/jzxw/14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