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89字,读完约6分钟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这不仅反映了国际市场对一国货币的客观需求,也是一国政府货币供给的有效延伸。随着主要国际货币的更替,货币国际化的相关理论层出不穷,为指导和推动货币国际化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
跨境贸易定价的货币选择理论
跨境贸易估价的货币选择理论描述了一国货币作为贸易估价单位所形成的市场选择机制。作为货币国际化的微观基础,贸易估价函数反映了国际贸易中的市场需求。早期对货币定价选择的研究主要考虑货币的交易成本、交易对象的差异和产品特征。研究表明,在发达国家之间的制成品贸易中,双方会先选择使用商品生产国的货币作为定价货币,然后是进口国的货币,很少使用第三国的货币。这种现象也被称为格拉斯曼定律。格拉斯曼定律有效地解释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对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选择。
然而,当把视角转向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时,事实上,进口和出口都是以发达国家的货币计价和结算的。原因是发达国家出口的商品对发展中国家的替代性低,技术水平高,而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制造能力低。大多数可以出口的产品都是同质初级产品,在贸易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发达国家提出的结算条件,被迫承担汇率风险,导致单一货币结算模式的出现。
跨境贸易计价货币选择理论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表明,国际贸易中计价结算货币的选择实质上是货币竞争的结果,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贸易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在国际贸易中,在结算企业往往选择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国家的货币或稳定的货币政策作为结算货币。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越强,它在国际贸易中以本币结算的能力就越强。此外,一个经济体的贸易实力也是影响结算货币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一个经济体的贸易规模越大,市场份额越高,在国际贸易中就越倾向于以本币结算。各国企业也倾向于选择交易成本低、适用范围广的货币进行定价和结算。具体来说,影响货币选择的因素既有宏观因素,也有微观因素。宏观因素主要包括:经贸规模、经贸增长率、通货膨胀、资产收益率、汇率波动、货币供应量等。微观因素主要包括不同的贸易目标国、产品需求价格弹性、预期利润、议价能力、出口市场竞争、公司规模和产品市场份额等。
最优货币区理论
最优货币区(oca)指的是一个最优的地理区域。在这一地区,货币的支付功能由单一的共同货币或多种货币共享,地区内国家与地区外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统一浮动。“最优”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实现内部平衡(价格和就业)和外部平衡(国际收支)。20世纪50年代,弗里德曼在论证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利弊的同时,分析了英镑领域的货币合作。当时,英联邦国家采用成员国之间固定汇率和成员国之间浮动汇率的汇率制度。弗里德曼认为,英镑领域汇率合作的前提是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协调、成员国之间的密切合作、长期互信以及内外政策的权衡。
1961年,蒙代尔开创了基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最优货币区理论。他认为,当要素可以在几个领域自由流动,而在其他领域存在障碍时,要素自由流动的领域可以构成最优货币区。货币区内各国的汇率相互挂钩,以稳定价格和就业水平,生产要素的流动和汇率调整可以相互替代。经典的最优货币区理论从单一判断标准的角度分析了形成单一货币区所需的条件。此后,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形成最优货币区的其他判断标准,如麦金农的国家经济开放标准;英格拉姆提出的金融市场一体化标准;科南提出的出口产品多样化标准;哈伯勒的通货膨胀相似标准。欧元区的建立是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最佳实践。欧元的形成进一步促进了国家间的自由贸易,降低了交易成本,对促进开放型经济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货币替代理论
货币替代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特有的货币扰动。从理论上定义,货币替代是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有许多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在流通。当国家预计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或汇率贬值时,该国居民将减少持有价值相对较低的本国货币,增加持有价值相对较高的外国货币。外币将在国内发挥交易媒介或价值储存的作用,并逐步取代本币,呈现“好钱赶坏钱”的现象。成功的货币替代需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货币替代反映了经济实体的优势和劣势与对本国货币的信心变化之间的对比,这在本质上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导致货币替代的决定性因素有六个:国民收入和经贸规模、一国货币可兑换程度、本币与外币实际收入水平的差异、本币汇率高估、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和国家风险。目前,理论界普遍使用三个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的货币替代程度。一是国内金融体系中外币存款占本币和外币存款之和的比例;第二,国内金融体系中的外币资产与公众持有的本币资产之比;第三,国内金融体系中的外币资产与本国和外国货币存量的比率。三个比率越高,货币替代程度越大,反之亦然。
西方货币国际化理论源于货币国际化的实践,为我们研究和正确理解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跨境贸易计价的货币选择理论研究一国货币作为国际贸易记账单位的市场选择机制,体现了国际货币的计价功能,对增强人民币在计价结算和投资储备方面的国际影响力具有指导作用。跨境人民币定价功能的提高也需要依靠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品及服务竞争力的提高。最优货币区理论为区域货币合作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一国货币的区域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推进区域货币一体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途径之一。随着东盟和“一带一路”等区域经济的紧密融合,货币合作可以进一步加强,人民币将逐步成为该地区的中心货币,从而形成“人民币区”。货币替代理论揭示了自由货币交换条件下本币和外币在价值规模、交易媒介和价值储存方面的替代。当一国货币可以自由兑换时,它将面临货币替代的风险,其实质是居民对一国货币的信心。目前,在人民币的定价和结算功能上,跨境人民币结算也可以被视为美元的替代物,但这种替代物仍是相对主要的替代物。在人民币可兑换性不断提高的同时,我们应密切关注本币和外币可能出现的正反向替代,切实防范风险。此外,货币国际化的理论包括金融深化理论、内外均衡理论和汇率决定理论。要切实结合中国实际,深入研究和发展相关理论,探索运用科学的经济理论指导人民币国际化实践,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来源:荆州新闻
标题:货币国际化理论与实践
地址:http://www.jinchengblades.com/jzxw/6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