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729字,读完约14分钟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学校的正常节奏,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网络教育实践在全球上演。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从最初的混乱中逐渐冷静地应对;老师们还与18种武术进行了较量,并相继成为“网络主播”。截至5月11日,全国中小学网络云平台访问量达到20.73亿人次,访问量达到17.11亿人次。这一流行病给各级各类学校的正常教学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也将成为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一个巨大机遇。

王:师范院校如何探索师范教育培养的新途径?

现在,中国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各行各业都恢复了生产。随着疫情的逐步稳定,许多地方相继开学复课,学生们又回到了真正的教室。那么,在后流行病时代,教育能否再次回到原来的状态,它将面临什么问题?我们能抓住这个机会促进教育改革吗?作为师范教育的重镇,师范院校如何探索未来教师创新之路?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考虑。

王:师范院校如何探索师范教育培养的新途径?

1.在后流行病时代,教育将面临什么问题?

随着学生陆续返校,网络教育的“后遗症”也出现了。具体表现为学习漏洞导致的学生“缺口”问题、网络学习进度差异导致的“分水岭”问题、不同学校网络教学方案和教育资源差异导致的“不均衡”问题,以及从在线到离线的“过渡期”。

第一,“生米”的问题。基于家庭的在线学习从二月下旬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至今已有半个多学期了。学生的网上学习受到客观学习条件、家庭学习氛围、自我控制、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监控的限制或影响,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盲点和薄弱环节,甚至出现“一知半解”等学习质量问题。这个问题使得在复学后很难确定教学的起点。那么,如何找出学生家庭学习的效果,找出存在的问题,找出差距,填补差距,将为复课后制定教学计划和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挑战。

王:师范院校如何探索师范教育培养的新途径?

第二,“分水岭”问题。在“停课”期间,地方教育部门向学生提供来自国家、地方和学校的各级在线学习资源。对于信息素养高、自我控制能力强、能快速适应在线学习的学习者,教师认为这些学生在开学后处于“吃不饱饭”的状态。例如,南充市一所中学的物理老师反馈说,“每节课都是在家里网上学习的时候录制和播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及时收听回放,并检查是否有缺课。对于学习好的学生,他们可以加快讲课速度,节省大量时间。相反,对于信息素养低、自学能力差的学习者来说,学习不系统,知识点漏洞多,学习效果差。回到学校后,面对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教师面临着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的挑战。

王:师范院校如何探索师范教育培养的新途径?

第三,“不平衡”的问题。由于不同地区的不同学校组织不同的家庭在线教学方案,学生使用的学习资源和试题库也不同,不同地区学生的在线学习进度也不同。然而,在高中入学考试和大学入学考试中判断学习者的标准是统一的。这导致同一地区不同学校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不均衡”。这对于返校后如何制定课程的准备计划将是一个很大的困难。

王:师范院校如何探索师范教育培养的新途径?

第四,身心调整的“过渡期”。从云到线下,从家到教室,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对于长期在家在线学习的学生,他们从国家和地区的名师那里观看和参与课程教学,体验优质的教学资源,感受到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效果。同时,学生们已经习惯了日程安排、学习氛围、互动等形式的在线学习,并对手机、平板电脑和互联网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感。当他们重返课堂时,如何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调整流行后的身心状态和离线学习方式,如何正确处理和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信息产品,合理使用各种平台、资源和工具,都是学生需要调整和适应的问题。

王:师范院校如何探索师范教育培养的新途径?

第二,在后流行病时代,教育改革应该走向何方?

后流行病时代突出的教育问题将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外部压力。然而,持续四个多月的网络教育实践改变了原有教育体系的所有内部要素,引发了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成为疫情后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在外部压力和内部动力的共同作用下,教育改革将走向何方?

重要的历史事件往往会动摇原有的规则,成为变革的动力和机会。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超子指出:“在后疫情时代和后疫情时代,我们要继续加大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力度。推进新时期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大力推广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发展信息时代教育服务供给的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的新模式。四个多月的网络教育实践将网络教育从“新鲜感”转变为“新常态”,凸显了网络教育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和突破时间空限制的优势;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缺乏系统、高质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教师在线教学设计能力不足,在线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不完善等。

王:师范院校如何探索师范教育培养的新途径?

在后流行病时代,线上线下教育的深度融合将不可避免。它体现在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教师精细化教学,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全人教育的新型教育生态。具体来说:

首先,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将打破学校的围墙,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教育环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全面落实德育育人的根本任务,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意识、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互联网支撑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使德育工作从学校扩展到家庭和社会,从而形成一个内外育人的共同体。通过在线和离线德育环境的整合,德育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促进学生作为主角参与社会生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学生可以在网上和网下教育环境的任何角落获取德育资源,实现各种德育方式的纵向联系和横向渗透,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支撑的新型教育模式。

王:师范院校如何探索师范教育培养的新途径?

其次,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教师精准教学提供了可能。传统的学校教育反映了工业时代可用人才的标准化“制造”,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当前,中国正逐步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这就要求培养个性化、创新型人才。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数据将被记录下来。这些大量的数据被挖掘和分析,以形成单个学生和群体的用户肖像。基于这些特征,在线学习平台能够准确诊断学生的学习需求,基于知识地图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同时,用户头像也为教师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了参考,便于实现准确教学。

王:师范院校如何探索师范教育培养的新途径?

最后,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为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全人教育提供了一条途径。我们的团队发现,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的网络环境和硬件设备处于“苦乐不均”的两难境地,而许多学校的网上教学在硬件、软件和网络环境方面尤为尴尬。可见,教育信息化既有促进教育公平的巨大优势,也有加剧教育差距、缩小数字鸿沟的潜在风险。人工智能支持的线上线下联动的全场景闭环,为提升教育质量和公平性、创新教育模式提供了契机。今天的教学模式和工具,如双教师模式和信息素养适应性学习,不仅使偏远地区的学生接触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而且通过大数据收集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数据,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缓解了薄弱农村学校教师匮乏带来的数字鸿沟,为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全人教育提供了途径。

王:师范院校如何探索师范教育培养的新途径?

3.面对未来的教师,师范院校如何探索师范教育的新途径?

线上和线下教育生态的整合不会削弱教师的作用,但会凸显教师的价值。但与此同时,它也将给教师带来新的挑战。

首先,“数字移民”面临“数字原住民”带来的身份和成长背景的挑战。面对数字本土一代的学生,作为数字移民中的教师,在适应在线学习环境时,速度较慢。如今,学生有能力和习惯快速接收大量信息,同时进行多任务学习,先读图表,然后读单词等。在在线平台学习中,他们表现出即时性、交互性、虚拟性、参与性和控制性的偏好特征。然而,大多数教师在努力学习后适应了新技术的发展,这使得教师在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开发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第二,教学环境的变化给教学方法改革带来的挑战。在传统的教室里,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回家完成作业,然后交给老师,老师批改评语;然而,网络教学不能应用这一套程序,因为教师备课的重点应该从研究教学内容转向研究学生和他们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在线和离线学习组织的思想和方法。如果教师不能从观念转变为行为,他们就无法突破课堂时间空的困境。第三,学术数据来源的变化给教育评价方法带来的挑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经常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秀、优秀、及格和不及格的绝对标准。教师根据学生的成绩指导学习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支持大规模在线教育的智能技术可以轻松实现“即时评价”,记录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数据,使“教师体验”变成“数据驱动”。因此,这对教师的数据素养如数据挖掘能力提出了挑战。教师应该能够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学生的行为并评估学习效果。利用学生学习过程的数据,阅读平台反馈的评价结果,可以及时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调整教学。

王:师范院校如何探索师范教育培养的新途径?

华中师范大学作为师范教育的重镇,应该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在一体化的教育环境下,我们应该探索未来师范教育的创新之路,为未来教师胜任新的生态教学做好准备。首先,未来的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从“为教学而教”转变为“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随着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转变,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系统具有快速、高效地传授知识,培养工业社会所需人才的优势,受到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青睐。然而,在信息时代,社会需要更多具有个性化和创新思维的人才,学生不再被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建设者和创造者。

王:师范院校如何探索师范教育培养的新途径?

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变“为教而教”为“为学而教”。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充分发挥学习者在认知加工中的主动性。特别是在网上教学环境中,由于物理空中师生是分离的,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互动策略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未来的教师应该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线和离线教学的整合不仅检验了教师对学科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掌握,也挑战了教师将技术有效整合到具体学科内容和教学方法中的能力。通过我们团队对疫情期间网络教学的调查,发现78.29%的教师表示网络教学设计困难,60.24%的教师表示难以进入教学状态。另外,由于缺乏网上教学设计经验和教学组织经验,网上教学仍然没有脱离传统的基于知识教学的教学模式,不能调动学生在网上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未来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主动认知加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

王:师范院校如何探索师范教育培养的新途径?

此外,线上线下教学的整合也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和应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虽然过去它已被中小学教师广泛使用,但这些教学活动主要是基于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环境。调查发现,31.03%的教师难以反映操作平台和工具的能力,28.82%的教师表示平台和工具的使用很复杂。此外,城市教师使用的资源主要是校本资源、自制资源和现场直播;然而,农村地区的教师更多地利用国家、省和地区政府提供的优质资源。教师信息技术操作和应用能力的薄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在线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增强信息意识,提高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王:师范院校如何探索师范教育培养的新途径?

第三,未来的教师应该参与创新的教学研究方法和培训形式,为他们的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传统的教师培训侧重于技术操作培训,与实际教学实践脱节,难以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然而,教育信息化的实质是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为教与学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和高效的教学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因此,教师应参与创新的教学研究方法和培训形式,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进而实现教育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王:师范院校如何探索师范教育培养的新途径?

此外,网络教学中师生时间空分离大大削弱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需要更加完整、细致的教学设计来保证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该围绕在线教学标准和教学过程进行更详细的教学和研究。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社区参与各种形式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优化在线教学设计,进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同时,教师作为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应该通过行动研究来改进网络教学实践,并将所学技能应用于实践教学。只有通过教师的个人实践,他们才能感受到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促进,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王:师范院校如何探索师范教育培养的新途径?

最后,未来的教师应该具备数据素养,实现从“经验判断”到“数据驱动”的转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体系下,面对大班现象,教师根据主观经验通过课堂观察和作业考核来评价学生,而不能关注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此个性化教学成为理想。随着云计算、人脸识别、深度学习、大数据和各种数字终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学生的学习过程数据以数字形式存储,并借助学习分析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为教师更准确、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提供了依据。同时,评价内容也从单一的年级转变为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测量和评价体系,并为学生的综合发现提出合理建议。

王:师范院校如何探索师范教育培养的新途径?

因此,未来的教师应具备数据素养,善于利用平台工具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掌握数据分析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通过大数据分析诊断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出科学决策,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在正式的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对于大多数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可以进行讲解和补充;从掌握的内容来看,学习活动可以促进知识的转移,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在课外非正式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大数据智能地为学生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并通过虚拟环境的交互和反馈及时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王:师范院校如何探索师范教育培养的新途径?

四.结论

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网络教育实践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契机。教育改革将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教师精细化教学,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全人教育的新生态。在这种变化下,在凸显教师价值的同时,也给未来的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本研究建议未来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参与创新教学研究方法和培训形式,提高数据素养,实现从“经验判断”到“数据驱动”的转变,为未来教育改革和新型生态教育建设提供参考。

来源:荆州新闻

标题:王:师范院校如何探索师范教育培养的新途径?

地址:http://www.jinchengblades.com/jzjy/2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