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89字,读完约5分钟

在上海临港(600848,BUY)建设国际智能制造中心的目标下,在过去一年新的“双特批”政策和配套措施的支持下,智能制造的实际成果是什么?

从2013年到2015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建立了专项机制,实施了专项政策(简称“双专项”政策)。2016年7月,上海市政府发布了《关于深化和完善“双特殊”政策、支持港区新一轮发展的若干意见》,被视为“双特殊”政策的新版本。

2016年是实施新的“双特别”政策的第一年。港区固定资产投资250亿元,同比增长9.6%,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工业总产值700亿元,同比增长6.6%;新增内资企业17000家,全区第二、三产业经营总收入近800亿元,同比增长8%。

“未来,临港智能制造的战略重点将是智能制造生态系统,汇聚产业技术平台、智能制造应用示范、科技金融、园区等要素,推动临港整个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系统的建设。”临港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陈杰说。

自动化率达到99%以上

2月13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港区参观了上海汽车集团和上海智能制造设备研究所,智能实践随处可见。

在SAIC (600104,BUY)的总装车间,生产线运行有序,可装配80多种型号。物料车配有车辆部件,车内灯自动在地面轨道上行走,从第一站运行到最后一站,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与车辆指令一一对应,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防止了失误。

据工作人员称,装配车间是员工人数最多的车间。在冲压、钣金和喷漆车间,自动化率超过99%,工作基本上由机器人完成(300024,验收),员工主要在最后阶段进行检查。

SAIC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尝试不仅体现在生产过程中,也体现在汽车的智能控制中。去年,上汽和阿里巴巴推出了首款网络汽车,它可以远程打开车门,打开空,并通过智能系统加热座椅。启动语音控制功能后,天窗、音量和空的操作也可以通过语音完成,实现“人车对话”

根据SAIC乘用车去年年底发布的数据,该车上市仅4个多月,销量连续两个月超过2万辆,累计销量超过7万辆,其中70%为网络版。SAIC临港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种模式导致了销量的大幅增长,SAIC临港生产基地增加了人力投入,预计每年可消化35万台订单。

在临港,SAIC不是唯一进行智能升级的制造商。临港管理委员会经贸办公室主任张彤表示,上海中航商用空发动机制造公司的智能工厂建设计划已经组织专家论证,并将逐步实施;电气卡斯比、三一重工、宋新等。还制定了智能工厂的改造计划。

在上海智能制造设备研究所下属的智能行走机器人研究所,记者看到了六足智能机器人测试攀爬、攀爬、钻孔、高度空操作等。他们可以代替救援人员携带测试设备进入事故现场,执行作业任务,探测灾后环境,在湿热、辐射等环境中携带救灾物资;它还可以在复杂的工作环境(如核电站)中自动避开障碍物、跨过障碍物,并完成不同的任务(如钻孔和焊接)。

上海临港智能制造成绩单:一年新增1.7万家内资企业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赵勇博士说:“多足机器人具有良好的地形适应性,可用于教育、移动制造、核电消防救灾、娱乐步行、服务等领域。”

4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

根据《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行动计划》,上海临港区将建设国际智能制造中心,预计2020年初步形成框架,2025年基本建成。

近几年来,临港出台了一系列产业、人才、城市生活和金融扶持政策,特别是新的“双特批”政策,支持临港智能制造业建设,设立临港地区专项发展基金,极大地促进了临港智能制造业的发展。

由于远离市区,临港区出台了人才优惠政策,包括直接安置、财政补贴和住房保障。例如,实行了面积和对象有限、价格有限和年限有限的"双重固定和双重限制住房"政策,现有住房已经正式交付和供应。

陈杰认为,港口的建设不是简单的开发,而是生产和城市的真正融合。

临港管理委员会综合规划办公室主任唐文侃表示,2016年,临港专项资金总计40亿元,涉及11.8亿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其中6.7亿元为智能制造专项资金,共55个项目,带动社会资本投资约44亿元。

然而,在智能制造领域,临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访问SAIC时,他们发现国内技术在某些方面还很薄弱。据工作人员介绍,冲压车间有两条生产线。国产生产线一分钟可冲压8件,进口生产线一分钟可冲压16件。仍然存在技术差距。

智能步行机器人也需要跨越“工业化的最后一英里”。赵勇说:“多足机器人还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应用,目前它们主要是定制的。”从实验室到工业应用需要一定的阶段,技术上并不太困难,但机器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需要定期测试,达到要求后才能慢慢交付工业生产。研究所必须做的是最后一个环节。”

来源:荆州新闻

标题:上海临港智能制造成绩单:一年新增1.7万家内资企业

地址:http://www.jinchengblades.com/jzxw/14605.html